|
午饭后,打车来到海晏县城,看看西海郡故城。西海郡故城即海晏三角城,为王莽所置西海郡的治所龙夷城。虽然当地俗称三角城,但城的形状是实实在在的传统四方型。我没有查到“三角城”这个叫法的来历,估计因穿城而过的315国道是东南——西北走向,将城分为两个近似于三角形的形状而得名。王莽登基后,对周边少数民族大肆宣征,以“耀威德”。当时已有东海、南侮、北海等郡, “北化匈奴, 东致海外, 唯西方未有加”,没有造成“ 四海一统” 的气象, 王莽深为遗憾,于是有了在青海境内的一番政治举措。因此,王莽遣中郎将平宪以钱财诱骗游牧于日月山以西的卑禾羌人首领良愿献地,置西海郡,将湟水流域金城郡所属县城并入。这也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西海郡所属各县皆在农业区,唯独郡城在牧业区,成为抵御羌人反攻的前哨。因王莽改制不得民心,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一改西汉中后期的友好政策,内忧外患导致羌人反击,新朝末年西海郡重新被羌人占据。直到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和帝接曹凤奏请才“缮修故西海郡, 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但行政级别已比王莽时期降低一个级别。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各代虽都在青海地区置郡,但除隋炀帝基本都遵从了科学规律,西界没有越过日月山,使中原农业民族与日月山以西游牧民族能够较为融洽的相处。
在南侧城墙位于G315路东的地方现立有石碑一座,据碑文记载,西海郡故城东西长六百五十米,南北宽六百米左右。城墙为夯土结构,堆筑为主。残存高度不等,互联网上大部分资料称残高四米左右,比较准确,G315西侧的墙体残存较高,基本可以达到三米以上,G315东侧的墙体较低,亦可达两米以上。墙上宽窄不一,最宽处可达4—5米。对于习惯了走京冀地区野长城的人来说,这土墙实在太好走了,当然这也是我用双脚行走过的年代最久远的墙。除与公路、铁路相交的豁口,共有4个较为明显的豁口,据放羊老乡介绍都是自古就有的。在西墙北侧发现一处疑似瓮城和城门的痕迹,一般来说城门应开于一段墙的正中位置,此处也许是坍塌形成的。不过互联网上的资料都说“四门尚能隐约可见”,只可惜当时没有仔细查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