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网络 编织南京人“快捷生活圈”
2005年至今,我市已拥有地铁1号线、1号线南延线、2号线共85公里的轨道交通,日均客流已达110万人次。7年来,地铁改变着沿线居民的生活,改变着当地经济发展。2014年,贯穿大江南北的地铁3号线的建成,不但将缓解居民的过江难,也必将加强江南与江北的沟通,迎来城市新的发展。
不一样的生活:出行耗时降低,“换乘”成为一种习惯 2006年,市民张军搬进了位于马群地区的百水芊城小区。幸运的是那一年小区接连开通了3条公交线,其中163路公交车,就可直达他的工作地——大行宫。可是,有限的公交车辆,难以满足该小区3万多居民的出行。特别是在早高峰,每趟车都挤得满满的,有时甚至挤不上车。 从百水芊城到大行宫,一路要经过宁杭路、卫岗、中山门、中山东路等多个拥堵路段。拥堵严重时,要花费50多分钟的时间。高温季节,从拥挤的公交车上下来时已是一身大汗。张军戏称这为“痛苦的桑拿”。 2010年,地铁2号线开通,张军出行也得到了改变。每天早上,他骑电动车,仅需5分钟,就到了马群地铁站。换乘地铁,不到20分钟,就可抵达大行宫,比原来节约了一半的时间。“没有哪一个交通工具比得上地铁的便捷。”张军说。 《南京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我市外围居民的步行、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耗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只有公共交通出行耗时大为减少,比2009年减少了4.67%,而平均换乘系数为1.34,比2009年增加了0.15。有了地铁,市民出行的习惯已经悄然改变,市民的出行耗时降低了。而一些不住在地铁沿线的居民,也选择“换乘”的方式,快速出行。 不一样的城市:新城区变成繁华商住区,“地铁房”成为购房者新宠 “选择买河西的房子,是因为房价相比于主城便宜许多。”5年前,王传文成为了西堤国际的一位业主。入住时,河西的很多楼盘还在建设中,商业配套也很不完善。买菜、购物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想吃个饭,附近都找不到饭店。到了晚上,路上空荡荡的,亮灯的楼房也很少,“郊区”的感觉十分明显。 但随着地铁1号线,2号线相继开到了河西,河西热闹起来。王传文告诉记者,有了地铁,出行方便了,很多人都选择在河西买房,居住的人多了,商业发展也就壮大了。现在家楼下就是大型的超市,对面就是南京市行政服务中心。河西还有了影城、大型购物广场、医院、学校、酒店等,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好。“现在河西不少楼盘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主城,这里已经不再是郊区,而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城。”王传文兴奋地说。 地铁的延伸无疑会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地铁延伸到哪里,生活的空间就延伸到哪里。随着地铁的发展,在市中心拥有住宅将不再具有明显的优越感。相反,环境优、空气好、位于地铁沿线,这些因素更能夺人眼球。同时,在地铁沿线还会形成“地铁经济效应”,地铁沿线住宅租售、房屋置换的成交率均高于同一区域的其他地段,且这些地区的商业配套也十分完善。 不一样的未来:3号线贯穿大江南北,大桥拥堵有望成为“过去时” 桥北客运站离大桥较近,每天有天润城、明发滨江、威尼斯水城、江城水岸等四大楼盘的上万人在此乘坐公交车过江。由于公交车难坐,不少市民都会提前出门,早高峰也因此提前。 “每天要等很长时间,车来了,能挤上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民王佳家住江北明发滨江新城小区,单位却在市区的珠江路附近。虽然单位规定9点上班,可王佳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要出门乘坐公交车。有时连续等了3辆132路,才得以上车。而即便挤上了车,也不等于“万事大吉”。长江大桥的拥堵,更是让上班人心焦。 “3号线对于江北是雪中送炭。”一位江北居民说,当地铁改变着主城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时候,江北地区的居民对地铁的期盼越来越急切。 在一项关于“评评南京最难挤公交车”的网络调查中,151路、136路、玉葛线、中六线、汉江线等江北线路榜上有名。据客管部门统计,每天我市通过公交车和轮渡往返江南和江北的居民共有27万人次。 交通专家表示,要改变江北地区的过江难,解决长江大桥拥堵的现状,必须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十二五”期间,南京要建成包括地铁3号线、10号线在内的6条轨道交通线。其中,地铁3号线是一条贯穿大江南北的客流主干线,共新建车站28座,线路总长44.8公里。该线路的建成不但能缓解过江难,还将密切江南与江北的沟通,推动城市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