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中,有市民反映经十路上公交站点线路过于密集,建议分散线路,实行站点分离。21日本报C03版做了相关报道,许多市民来电对该建议表示赞同。事实上,公交站点分离在济南早有先例,而且由于多条线路不在一个站点扎堆儿,乘客还养成了排队的好习惯。
3列队伍井然有序
27日上午8时许,在重汽技术中心往北方向的公交车站,候车的乘客排成了3列长队,两个队伍间相隔3到5米的距离,大家都秩序井然地等车上车。
“这3列队伍等的不是同一辆公交车,所以在3个点分开排队。”济南公交公司二公司三中队队长徐振宁说,3列队伍所在的位置分别是4路、64路和137路的候车点。站名虽然都是重汽技术中心,但3个候车点是相互分离的。
实际上,一年多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车一来,几辆车的候车乘客挤在一起,有往前跑的,有往后跑的,各自找自己的车,乱得一塌糊涂。”每天从这里乘坐4路车上班的市民仇女士回忆,这里是4路、64路和137路的始发站,在一个站牌处统一候车,3辆车的候车乘客加起来非常多。
公交大站“一拆三”
徐振宁说,这个站点候车乱挤车难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经常有乘客被踩到脚,小孩子被挤得哇哇哭,一些老人往往等好几辆车都挤不上去。直到去年,车队想出了一个点子:把原来的一个大候车点拆分成3个小候车点。如此一来,庞大的客流被一分为三,每个候车点的乘客人数大大减少,“不会再像以前那么拥挤、混乱了。”
记者注意到,每个候车点都有一个小站牌,地面上画出一个七八米长的黄色长方形,乘客分别在长方形内等候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公交到站之后只需到乘客集中等候的小站点停车即可,不会出现走走停停的问题,乘客也不用跑来跑去找公交。
徐振宁说,分散站点和排队候车的实现过程很是曲折。刚开始很不正规,只在旁边的大树上挂上小指示牌进行分流,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成熟的站牌。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市民排队意识不强,需要车队安排专门的协管人员,并联合站点附近的社区居委会,共同维持秩序。不过,坚持了半年多之后终于见到了成效,“现在不用人管,大家都很自觉了。”
始发站操作较容易
重汽技术中心公交站点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候车、乘车的乱象,作为市区主干道,经十路公交车扎堆的问题可否借鉴这种方法?徐振宁认为,经十路上的停靠点是港湾式的,15辆车共用20多米长的候车亭,空间太小难以实现站点分离。
徐振宁说,要实现站点分离,最重要的条件是有足够的空间,站点与站点之间留出足够的距离,至少可以保证后到的一辆车可以绕过前面的车,找到自己的固定停靠点。“十几辆车只有20多米的距离,显然不现实。”如果要在经十路上分散站点,需要重新做规划,操作起来难度大。
虽然在经十路上分散站点不大现实,但是徐振宁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公交车始发站推广,可以培养市民的排队意识。“等市民养成很好的排队意识了,只要在公交站点竖上几个指示牌,大家就会自觉去那里排队,秩序和效率都会好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