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一辆公交车是什么样子,是咱成都人自己造的吗?你知道成都公交的第一个调度员是谁?这些几十年前的成都公交的影子,对老成都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小青年要对此略知一二,请随记者一同走进老成都的记忆深处吧!轿子、鸡公车、黄包车、马拉车等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不少老人依然能如数家珍:“自行车有三枪、莱宁,汽车有美国的大道奇、小道奇、万国……”看着如今穿梭在成都大街小巷的双层公交、“大肚”公交、支线公交,或许你很难想象,这一重要的城市动脉的“鼻祖”,竟然是16辆美国小道奇货车改装而成的。
最早的调度员:
特有装扮是“斗篷+蓑衣+脖子挂钟”
昨日上午,宏济中路39号,成都公交公司职工宿舍大院,一群人正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议论。这是一张小伙子的特写,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他的一身行头十分怪异:戴着徐志摩式的黑框圆形眼镜,一脸书生气,头顶竹编的斗篷,肩搭简陋的蓑衣,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硕大的钟。他,正是成都第一代公交车调度员张光钰。至于他本人,正站在人群中,呵呵笑着,满头华发,脸上胡子拉茬。一提起新中国成都公交车的诞生,这个76岁高龄的老人便打开了话匣子。
1952年7月1日,当时的成都市领导主持了成都市公共汽车开车典礼,同一天,成渝铁路正式通车。公共汽车只有一条线路、16辆车,从盐市口到梁家巷,7月5日售票开行大概一个月后,延伸至火车北站。早在1951年,张光钰作为西南革大成都分校五期毕业生,被分配至“成都市公共汽车筹备处”,后来在火车北站当起了公交车的调度员。
调度室就是用草席在路边搭起一个临时棚棚,仅容一两人站着喝开水。调度员的职责是安排发车时间,同时维持站内秩序。往往火车一到达,就会有几百上千的人排队坐公交。“只要人多,即便下起大雨,也必须站在外面,所以蓑衣和斗篷是必要的装备。且调度员须看时间,那时经济条件差,买不起手表,只能用公家的那个双林马蹄钟。我怕一忙起来把钟搞丢了,就找了根绳子系在脖子上……”张光钰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总算有了一块上海牌手表,而他早已从火车北站调到了公交公司的总调度室。
最早的乘客: “管他的,坐三分钱”
在张光钰印象中,虽然公交车的出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坐车的人却并不算多,“一般来说,从火车站出来坐公交车进城的居多,进城每一趟都很挤,出城的车却不见得有多挤。”
据悉,坐公交车两分钱起价,每过一站增加两分钱,最高票价也不过1角4。但是在普通市民看来,两分钱却能发挥更大的用处,比如买一大堆花生、买两个鸡蛋。上世纪50年代,青白江四川化工总厂子弟中学的退休教师高正发还在成都市男中(现成都八中)读书,他家住顺城街附近,学校紧挨梁家巷,上学路线几乎和公交线路重合。然而大多数时间,他为了省钱都是走路上学。“解放前,成都就有公交车了,倒是火车非常新鲜,”张光钰说,在出城的乘客中,有走不动路的老婆婆专门坐公交车到火车北站看火车。
不过,这个黑鼻红厢的“怪物”,对于小孩子和难得进城的农民来说,有着别样的魅力。《四川动物》杂志66岁的编辑魏迎松称,1路车的起点站从盐市口延伸至武侯祠时,他还在商业场小学读书。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公交车通票,之前从来没坐过公交车的他非常兴奋。一个人从位于文化宫附近的家,走路到火车北站,然后坐车到武侯祠,“除了坐车,什么也没干,下了车就直接走路回来。”这一段趣事他曾向儿女说起,连他自己都对当时的“傻劲”感到不可思议。而据成都著名作家流沙河回忆,乡下农夫专程来坐公交车,问他到哪一站,他说:“管他妈的,坐三分钱。”
那时已经在成都参加工作的流沙河如此描述自己坐车的经历:“车来了,是鼻头伸在车厢外的那种……容量不大。那时尚未见过更好的车,亦不嫌其简陋,坐在靠窗位置,欣看沿街低矮商店急速后退,很不免阿Q,觉得高出世尘,想抒豪情,歌颂一番。"
最早的服务员: 车上车下干“杂”事 依然很自豪
当年的公交车“乘坐秩序良好,让座老幼,自然成风……尤可称道者,尚未闻扒窃”,也让流沙河念念不忘。其中的部分要归功于车上专门的服务员,也称“业务员”。张光钰透露,最开始,公交车上一概不卖票,车票均在车站购买。年轻的服务员戴着绿色的袖套,上面盖了章,还印着“业务员”三个大字,负责在车上收票,每到一站,就给乘客的车票划一个勾,下车迎送乘客,同时为乘客安排座位,维护乘客的安全。“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汲取了旧社会的经验。上世纪20年代,成都就出现了私人经营的公交车,但运作时断时续,经常有兵痞流氓上车不给钱。”
“当服务员真的好辛苦,每到一站,跑上跑下不说,还要承担搬砖头、洗车的任务,而且是提井水洗。” 现年74岁的太婆杨丽群(音)是成都公共汽车公司的第一批服务员,她称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上下班坐公交车的“好事”,“凌晨5时10分是第一班车,我每天4点过就要起床,走路去上班,下班时,公交车也收班了。”
可她却一点也不后悔,“那时我18岁,能有份工作不容易,而且是国营企业,工资虽然不高,但在所有人看来,都好‘行市’'哦!”
·旧闻新说· “土工程师”手巧美国货车变“成都造”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有了些许兴趣,或许还会追问其中的一些细节。对于半个世纪前的吉光片羽,张光钰进行了细致的还原。 改装车很结实,七八年后才报废
第一批公交车16辆,是美国小道奇货车改装的。这项工作当时由成都棉花厂承担,主要负责人刘德宝是个木工,被大家戏称为“土工程师”。张光钰说,刘德宝的手艺很好,他搭的车厢很坚固。车的容量虽小,但一个月下来,竟然也能载客24万人,且这批车用了七八年报废。
城门洞太小,正北方向难通车
成都的公交车和火车在同一天剪彩,从火车上下来的客人又几乎是公交车最为重要的客源。市中心的盐市口自不必说,起初,终点站为何设在梁家巷?延伸至火车北站后,又为何不走现在的人民北路穿城?原来,上世纪50年代,从簸箕街延伸到梁家巷是从北出城唯一的大路,可以供汽车通行。“那个时候还没有万福桥,那个地方只有一个很小的城门洞,城门洞外,在锦江上架着摇摇晃晃的廊桥。”所以,梁家巷是纵贯南北"九里三分之城"的第一条公交线路的必经之地。
·历史变迁·
当年有条“红姑娘线”
如今女性开车一点也不稀奇,可在50年前,却是件大事。1960年3月18日,成都市公共汽车新开从九眼桥到北巷子线,司乘人员为清一色的女性,名为“红姑娘线”。据老公交人回忆,其实1952年后不到两年,成都就陆续出现了女驾驶员,只不过非常分散。有关部门特意抽调了48名年轻女性,打造出了一条“样板线”。要求行动军事化,加班加点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对于当了妈的人来说,孩子吃奶没吃够,就不得不含泪去上班。队长兼驾驶员黄友芳说,当年成都没有她没去过的地方,如今她一出门,就找不到路了,"成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当年是一个月载客24万人次,如今,一天的载客量就达到240万人次。成都公交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现有营运线路183条,营运车辆4300台, 2007年一共载客8.4亿人次,社会出行分担率16.46%,公交车成为市民最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抚今追昔,还有许多重要的节点值得追忆。
第一辆双层车匆匆谢幕
1958年初,一本杂志介绍了国外双层公共汽车,为公交运力严重滞后而担忧的相关负责人由此下定决心,要在无技术资料无经验的条件下,自己摸索着造出双层公交车。他们选择大道奇货车(T-234)的底盘,在上面架上钢槽,铺上地板,将原车厢的高度降为1.65米,叠上1.55米的上层车厢,从外面看起来,“有些像航天飞机的前半部”,可载客90人。然而投入营运不足1月,左右横梁就全部上弯,车厢下沉,悬挂部分严重变形,而且转向操作十分沉重。经过两次整修,虽然克服了承重的问题,依然受到了街道转弯角度的限制,只运营了不长的时间。一直到1988年9月,成都公交公司用广告方式作补偿款,从香港引进6台英国丹拿牌双层公交车。这种老式双层车在成都行驶不久,便被新一代双层车取代。
三截车全国称王
早期的成都公交实行的是“拿来主义”,殊不知,全国第一辆球铰链式通道公共汽车就诞生于成都。特别是车身有三截的“公共汽车之王”,车身长66米,可载乘客350多人,比当时的普通公共汽车增大3倍多。
·相关链接·
旧成都公交命运多舛
如果不以1949年为界,成都公交的历史,还可以往前追溯。民国14年(1925年),客居成都的营山士绅何羽仪、天全石棉商人胡又新集资10万元(银元)组成华达汽车公司,从上海购回美产1.25吨卡车底盘7台改装客车,计划经营成都至新津长途客运。因该段马路未通,便于民国15年1月,将其中3辆用于城区客运。一时全城轰动,汽车在街面行驶,孩子们跟在后面奔跑,大声喊着“洋房子走路了”。然而因为遭到黄包车业竭力阻拦,“五老七贤”甚至说:“汽车隆隆其声,巍巍其状,形如市虎,谈虎色变”,并造谣称:“坐公共汽车不吉利,很像一口棺材在街上走”等等。督办刘湘为顺“民意”,对公交车实行了武装制止,致使该公司在四个月后便告夭折。根据《成都公交大事记》一书,1938年3月,邓明枢等人又建议官商合办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拖到1942年12月开业,备木炭车12辆,经营东西、南北线路两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