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近日推出交通白皮书,有关专家提出要将错峰上下班政策落实到位。出租车市场一位人士认为,这或将成为缓解打车难的解决之道,而此前推出的公车公营措施,业内不少人认为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两年前,南京推出出租车“公车公营”,将车辆和驾驶员都纳入公司管理之下,寄望此举解决早晚高峰出租车打车难。设想是,既然驾驶员已成公司员工,就可采取行政方式让他们在晚高峰全力投入运营,而不是关键时刻赶着去和“二驾”交接班,或者干脆逃离主城这个拥堵不堪的大泥淖。遗憾的是,由于这个做法有违出租车行业规律,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出租车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一个“铁律”,就是一辆车要由主驾和二驾轮流驾驶,确保车轮不停歇,人员也能获得适当休整。而二者交接班时机,恰恰是选在晚高峰大约6:30左右,这样确保主驾先赚一半“高峰生意”,再留一半给二驾,否则过了晚高峰,二驾在夜晚几乎做不到多少生意。但公车公营却人为打破这个行规,让一个驾驶员全天候“巡街”,并在晚高峰独力闯峰不得交接班。有关方面还组织了党员车队,带头做模范。但这样一来,驾驶员在该休息的时候要勉力支撑,身体亮起红灯。记者了解到,由于多数驾驶员难以适应,多数出租车公司已悄悄停止了这个做法。所以现在你在晚高峰路边等车,还是有不少出租车赶着去交接班,唯一不同的是由原来的不打招呼就溜走,变成了现在挂起个“停运”的免战牌,逃跑反倒“合法化”了。
虽然还有人提出要启用“双计费”,通过将拥堵时间也折算成里程的方式来吸引出租车在晚高峰进入主城区,但它可能陷入两难:一是它是变相的涨价,市民吃不消,也不买账;二是即使车子都来了,道路却更拥堵,涉嫌为行业利益而侵占大众路权。
总体看来,以调整出租车运营方式来缓解打车难的尝试并不算成功,那还有什么道路可走呢?不少专家提出:能否调整思路,从解决城市早晚高峰入手?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错峰:当城市的出行不集中在上下午某个时段,而是分批出行,高峰必将摊平,拥堵问题可望缓解。
从外地实践看,此法可行。深圳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各直属单位实行“朝九晚六”作息制,而医院、学校、图书馆等单位则照常作息,确实调节了交通流量;温州有关负责人对错时上下班的评价是,“相当于少花20亿元打通了老城区的主要道路!”虽然这个做法在有些地方效果并不太突出,但它毕竟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值得进行借鉴和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