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7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国产柴油机的差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3 1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应该是关于上柴的,其中6135是曾经老黄河以及国产柴油车的通用机型。




  兄弟在上海工作,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大型机械制造企业。
  
  
  我是做销售,学的是经济,本来对技术、工艺、材料、精度等问题根本不关心,也懒得去关心,只是关心自己的销售业绩,自己的管理能力,总之,我只是关心自己能挣多少钱,和怎么多挣钱,合法的挣钱。
  
  在这个行业里呆久了,见多了,就不得不关心这个行业,不得不为这个行业心痛,着急。
  
  下面是几个例子,足见我们的落后,和我的着急原因。
  
  首先说明,我们企业是在中国大陆技术最好,人才最多,设计制造能力最强的,那么下面,就看看我们这个最好的企业能做什么?
  
  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这个企业仿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款发动机产品—6135系列。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产品,从铸造,到锻压、热处理、装配,全部达到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标准(别小看捷克,30-50年代,捷克是世界上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现在捷克也是原东欧国家里,最先进的一个)。拿去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很高的评价,至此,我们企业成了共和国的骄子。成了国家的重点关怀的对象,人才和资源的输送基地。
  那几年企业也很争气,作了很多拿得出手的事情。国家第一枚的探空火箭的发射器,是我们做的,第一艘国产潜水艇的发动机是我们做的,第一艘国产鱼雷艇、炮艇的发动机是我们做的,第一艘万吨轮的发动机是我们做的。第一个V12缸的大马力发动机也是我们做的。总之,共和国的很多在动力方面的第一,和我们都有关系。
  这里,请注意,除了我们第一款产品6135发动机以外,其它产品在国际上,都不具有先进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这个6135的发动机的图纸,设备、人才,支援全国各地,一时之间,国家至少有了10多这个生产同一个产品的厂子。因为短缺经济,生产的越多越好了。
  可以说,5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初,全国也只有6135发动机这一款产品,不管是国内重型卡车,工程机械,船机,中等功率的发电机组,全部是这款发动机。没有任何进步,只有在这个图纸上的不断改良。中间,开发了12V135系列,开发了4气门柴油机技术。
  大家可以想象,80年代,世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中国大陆还在用这款产品,50年代接捷克斯洛伐克的产品,悲哀。
  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款6135的产品,目前还在生产,每年有2万多台的产量,销售不错。还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美国康明斯、美国卡特比勒的技术专家看到我们做的改良的6135产品,都大吃一惊,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如此粗糙落后设计图纸上,造出这这种水平的产品。这不是骄傲,真的,这是耻辱,证明,我们没有进步,50年没有进步。
  
  笨重,粗糙、漏水、漏气、漏油、噪音大,是这个产品的特点,有点就是吃粗粮,可以基本不考虑油料的好坏,是柴油就能跑。
  
  
  二、70年代末,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从奥地利引进了斯太尔产品,是整车引进。发动机给了给了杭州发动机厂和山东潍坊发动机厂。底盘给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后来的山东重汽、重庆重汽和陕西重汽。我们算是有了竞争对手。
  这个产品,经过近20年的消化吸收,现在终于成了气候,潍坊的发动机生产能力达到了20万台,实际生产销售也超过了10万,汽车生产和销售能力也达到了10万的样子。
  请注意,这是一个落后的产品,奥地利70年代初的产品,或者更早(具体不清楚,能在70年代末给你,肯定不是最新的),现在是我们的主流产品.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根本没有开发新的重型卡车底盘的技术,更没有开发卡车用重型发动机的能力.根本没有,这就是我们的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就这个程度,人家60年代的玩意,我们还在玩,刚刚玩好.
  
  三、80年代中期,我们厂仍然过着非常好的日子,这时候来了一个寻求合作者,美国康明斯,要求控股合资,没有谈成.最后我们仿制了(真在行)康明斯的最新产品(6CT),到现在,这也是康明斯的全球主打产品.基本成功,但是生产量一直上不去,就是因为一些工艺达不到,.缸盖的翻砂工艺达不到,油封国内没有配套,等等,诸多问题,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后来,因为专利问题,不能继续生产,只有改变设计,我真的佩服我们的工程师,真的,愣能设计出来(在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图纸面前改,你能改得更好)一个新产品.质量一塌糊涂.惨不忍睹.你别小看,就是这个产品,在中国大陆照样是先进的,买的很好.经过了大概10年的不断改进设计,生产工艺,现在产品基本质量基本稳定,成本已经很低了.但是,康明斯本身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云彩外边了.
  
  
  四、同样在80年代,在当时的机械工业部的牵头下,中国引进了美国的卡特比勒的技术(苏联没有解体的时候,美国愿意给一些新技术),生产美国的卡特比勒的3306发动机产品.全套设备,图纸引进.最后,合资公司失败.我们开始进行许可证生产.
   这个产品是卡特彼勒当时很先进的东西,80年代初的新产品.我们企业经过了近20年的消化吸收,现在做到了什么程度呢?
  1. 所有铸造件全部过关(除了曲轴翻砂).2.所有电器件和附件全部国内采购.
  
  
  目前不能做的是:供油系统(科特的供油系统,全世界独树一帜).问题在材料,柱赛的耐磨性,弹簧的抗抗疲劳度.做不到原来的样子.曲轴和凸轮轴的强度做不到.
  这些问题都处在哪里呢,热处理,还有材料的配方.根本达不到.
  
  想象一下,美国人在30年前,就大规模生产的东西,我们现在实验室还是不能完全做出来,真的胆寒,脸红.
  
  
  五、大家都知道,国家已经有政策,柴油机在07年,必须实行欧洲三号的排放,就在眼前.什么是欧洲三号标准,就是欧洲的柴油机废气排放标准,欧洲已经开始实行4号标准,最终是5号.
  国内,现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拥有欧洲三号标准排放柴油机的技术.
  
  我们公司基本做到了,怎么做到了呢,和日本合资,利用日本电装公司的技术,基本上做到了.
  
  可是核心技术仍然在外国人手里,柴油机排放提高,关键的在于油泵,目前国内的油泵都做不到,可以说,根本做不到.世界上只有三家公司,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和日本电装.油泵几乎是柴油机最关键的部位,也是最贵的部件.
  德国博世在无锡,苏州有独资厂,日本电装和我们有合资企业,美国德尔福刚刚破产,不过在中国的事业影响不大.其油泵技术,并不使用,属于淘汰产品,否则,他也不会破产了.走错了技术方向.
  国内经常报道说,中国人掌握了什么是欧三排放的油泵技术,其实,掌握了又如何,这是欧洲90年代初的技术,但是,真地掌握了么,全部是美国德尔福的技术,单体泵技术,属于绝对的被淘汰产品,可笑,这些人还在我们的大学,科研机构里招摇撞骗,被当作技术专家.
  
  
  六、在大马力发动机上.国内最主流的目前是山东潍坊的斯太尔产品,10升排量,达到了重型卡车的入门要求.
   重型卡车的主流发动机是11升和13升产品.
   去年,广西的柴油机厂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说实话,怎么叫新产品,竟然是抄袭斯太尔的技术样板,可悲呀.去抄袭一个落后于世界30年的产品.为什么,最新的想抄袭,也没有这个能力,这就是我们的悲哀.
  
   现在,我们上海公司和日本丰田日野合资生产11升产品,我们自己在开发13升的产品.潍坊正在和奥地利合作开发欧三的产品,同时,也间接和美国康名司合资M11,另外康明斯的M13给了自己和东风的合资公司.广西在努力搞自己的那个落后产品.
  
   我相信,未来,大家肯定可以用得到国内企业生产的欧三排放的大马力发动机,但是,请注意,核心技术在那里.
  
   最核心的油泵技术,在外国企业手里,利润是别人的,我们只是组装而已.
  
  
  
  总结:
  
  我们落后的地方:
  
  第一;设计能力,不能设计出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产品.
  第二:加工生产能力,即使设计出来了,不能做出同等要求的精度的产品
  第三:热处理,材料,锻压等工艺,即使设计出来了,也加工出来同样精度的了,但根本做不到同样的强度,落后甚至超过30年,我们公司最好的锻压生产线,国内很先进了,竟然是引进的苏联的60年代初的产品.
  
  第四:最根本的是人和企业去做研发,作研发的企业不挣钱,我们曾经大量作研发,要么被国家无偿拿走,要么被其他的企业无偿抄袭.我们为了做一个”分动箱”投入了很多钱和人力,刚搞出来,广西厂无偿使用了,你毫无办法.国家不保护外国的知识产权,无偿用,可是,也严重压制我们自身企业的研发.
  
  没有专心作研发的人,作研发,收入不高,不如做销售.干点别的,特别是机械行业,人才更少.更留不住.我们那里的技术人才算是待遇很好的了,但是人才还是流失,更多的技术人员说,收入低,不愿意长期做,这是国家体制的问题,
  做工艺的,作基础研究的,收入真的不高,留不住人.
  
  
  
  我着急,我心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2
发表于 2009-11-13 19:59 | 只看该作者
骑士VS悍马
明摆着…………
3
发表于 2009-11-13 20:17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之后我真无语,我也是干设计这一行的。没准那一天看着自己的作品被人抄了,气得吐血而死。唉,悲哀,泱泱华夏文明,竟然如此囧。
4
发表于 2009-11-14 09:53 | 只看该作者
一点儿都不觉得意外,记得60年代我国引进的德国最先进的液力传动机车NY系列(大家喜欢称其为大马力)回来就送到戚墅堰拆解了一台,可笑的是不仅没有弄明白原理就是按照原样装回去了竟然柴油机都不能启动了,直到最后也是按照报废处理的,所以我说可怜的中国
5
发表于 2009-11-14 12: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出了火箭发动机,没有其他任何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6
发表于 2009-11-14 13:34 | 只看该作者
论坛里这么多专家级人物,比如LJK等等,真想听听他们作何感想?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jk 于 2009-11-14 16:14 编辑
论坛里这么多专家级人物,比如LJK等等,真想听听他们作何感想?
fxj002 发表于 2009-11-14 13:34

我可算不上专家级,呵呵

这一现象就是中国现状的一个典型,一句航天人常用的话“社会主义的优势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都去办大事了,小事没人乐意办,将就着过就行了。另外出口产品大多靠低价作为卖点,代价要么是缩减成本甚至偷工减料,要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投入,比如工人的工资,环保投资等。国外远远没有中国那么多廉价劳动力,环保要求也严,怎么办?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东西就拿到中国来生产,反正排污了ZF也不管,能纳税就行,污染也不污染他们的环境,遭罪的都是中国百姓。中国人又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给点钱就干。反正都是些粗活,干好干坏不影响大局,核心的东西人家掌握着呢。另外在研发这一块,国外科研直接面向生产,创造的价值又直接为科研服务,在国内,投入少仅仅是一个方面,高校的研究成果和生产严重脱离。人才不少,研究出来的好多东西都是骗取国家经费吸引眼球的噱头,毫无使用价值,而工厂这边开发新产品既冒风险,投入又太大,搞出新东西来有什么用?还不如人家拿来主义来得快。干好了有什么用,没人会承认,所以还是“稳妥”一点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么样的制度和心态,造出来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
8
发表于 2009-11-14 20:33 | 只看该作者
我可算不上专家级,呵呵

这一现象就是中国现状的一个典型,一句航天人常用的话“社会主义的优势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都去办大事了,小事没人乐意办,将就着过就行了。另外出口产品大多靠低价作为卖点, ...
ljk 发表于 2009-11-14 16:05





有道理。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没错,但更需要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4-6-15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