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健网报道:[我们走在大路上]大连百年公交伴城市共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2 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附上链接 http://dalian.runsky.com/2009-08/31/content_3361306.htm
原来是有图片的,不过没转过来,怕出问题


【编者按】9月的大连,鸟语花香,正值旅游旺季。说起大连的旅游资源,除了碧海蓝天外,穿梭于街道中的古老而神秘的“小火车”也堪称城市一景。坐在那古朴的木制车体内,耳边响起富有节奏感的咣当声,思绪不由得飘回灰色照片里的那个久远的年代。

天健网消息(记者 李佳鹤)1909年,一条由“满铁”运输部电气作业所经营的有轨电车线路(原动物园至大连港码头)开通了,人们亲切地将有轨电车称为“会跑的小房子”。当时的“小房子”还是多个国家的技术集合体,车体是美国布列斯顿造,底盘是英国蒙天吉布森造,电气部分是德国造的。

【1948年】电车上的第一批乘务员

曾几何时,公交客运车票的价格只有四分钱。那时中山路上只有唯一的一条有轨电车道。在草绿色的车厢内,两位乘务员身前挂着售票包,扯着嗓子吆喝着“哪位乘客买票?”“下一站青泥洼桥!”“走,司机!”

1948年的春天,年轻的吕淑英从老家农村来到大连,成为203路有轨电车上第一批乘务员。上面提到的吆喝声,吕阿姨可是非常熟悉。“那时白天握着铁剪刀剪票,还要扯着嗓子报站名。”吕淑英回忆说,电车都是日本人留下的“笼子车”,通常是车外下大雨,车里下小雨;车门窗都关不严,冬天大风从车窗灌进来格外的冷,很多人都患上风湿性关节炎。

每日清晨3时,吕阿姨同姐妹们出发;4时,她们将第一批乘客送到目的地。凌晨12时,无论多疲惫,售票员都要将心爱的电车擦洗干净才能安心入睡。后来,吕淑英被选拔成为电车司机。成为是大连第一批女电车司机,是吕淑英最骄傲的事情。婚后,吕淑英每日通勤成为最大的困难。有时起床晚了,吕淑英顾不上洗漱,披头散发,撒腿就往车队跑。晚上12时,车辆入库检修之后,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

在吕淑英工作的37年中,没出过任何差错。如今已经离开电车22个年头了,吕淑英心中依然保持着一份难以割舍电车情。

【1951年】新中国第一台有轨电车大连诞生

与吕阿姨同时期参加工作的陈培凤是一名电车设计师。从19岁进入大连市电车公司从事电车设计开始,陈培凤跟随师父开启了一生与轨迹结缘的里程。在这次采访中,陈老向记者讲起半个世纪前,他参与设计第一台有轨电车那段激动人心的往事。

1949年9月,陈培凤从大连市交通技校专修班毕业,被分配到公司的技术部门。刚刚成为公交战线新兵的陈培凤投入到设计属于中国自己电车的工作中。现在回忆起来,温文儒雅的陈老依然难掩心中的**的之情!1951年10月1日,陈培凤参与设计的新中国第一台1000型新式有轨电车诞生了,激动的大连电车工人向毛主席发出了致敬电。

据陈陈培凤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城市交通十分紧张。大连市市长魏富海提出能不能设计更大容量的电车?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计算和结构分析,由陈培凤和同事们自主设计的中国第一台铰接式有轨电车问世。这种被老百姓称做“一扫光”的大容量电车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在工作的50多年里,陈培凤设计了30多种车型。退休后,陈培凤曾先后为上海、无锡的影视基地设计了20世纪30年代的老款电车。

【1987年】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正式成立

时光飞逝。1987年12月,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正式成立。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享有与其它公交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这是由组织社会车辆和筹集社会资金发展起来的由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经济独立、自负盈亏的公交企业,在我市的公交历史上首开先河。

联营公司在组建之初,面临的困难令人难以想象。现已是公交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的隋悦家当时负责筹备联营公司,他领着8个人便开始了四处游说的历程。厂矿、街道、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他们都去过,宣传动员社会闲散车辆参营。至1988年3月,他们组织动员了大连冶金机械厂、大连电机厂、大连远洋运输公司等社会单位和个体车主的25台大客车参营,开辟了第一条联营线路——青泥洼桥——石家沟住宅区的联营汽车1路。同年8月,为方便新起屯、石道街一带新建住宅区居民乘车,缓解乘车难,减轻汽车4路、15路和环路的压力,八一路——胜利桥联营汽车2路正式开通。同年10月,联营公司又组织社会车辆开辟了转山住宅小区——青泥洼桥的联营汽车3路。

1988年2月,联营公司共有69个社会单位、15个个体户的104台大客车参加营运。至1990年底,公司已共有参营车300辆,运营线路8条,线路长100.9公里;日客运量19万人次,客运收入860万元。创造了我市公交发展历史上的奇迹。


【2003年】轨道交通 城市无限大

根据多年的调查和研究,陈培凤老先生提出以轻轨的标准和模式满足大连远期的运营需求,将已老化、陈旧的电车改造为具备现代化技术水平的轻轨电车;将202、201、203路有轨线路改造为轻轨交通客运系统;争取在2000年在我市建设具有轻轨交通水平的电车路线。1999年,大连市ZF投资1.9亿元对202路路轨进行改造,技术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9000型现代化有轨电车,被市民冠名为寓意深刻的“大连人”。


随着我市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发区、金州区等周边城区与大连的往来越发密切,往来的市民对交通有着越来越高的期盼。因此,大连火车站到金石滩的快轨三号线成为我市有史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3年5月1日快轨三号线建成正式通车,作为快速、准点、大容量的交通工具,快轨三号线把主城区同开发区、保税区、双D港、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先导区和大窑湾港区的建设。2008年7月,快轨三号线续建工程也建成并试通车,从金州九里到大连火车站只需要四十分钟,这也标志着大连快轨三号线的建设基本完成。

交通是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人生活的命脉和纽带,道路的方向就是城市的发展方向。而在城市的交通网络中,被比喻为“城市生命线”的快轨,日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公交客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隋悦家说,大连现在已经建成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已经达到了88公里,在国内大城市中是领先的,对我市的城市交通将有一个很大的缓解作用。大连还是要优先发展轨道交通、轻轨和地铁,这将对经济的发展形成强大的拉动力,也可以把城乡拉近,用快速轨道交通连接在一起,就像卫星城一样,将对整个大连城区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6年】IC卡取缔了“板票时代”

自2001年7月15日起,大连明珠公用卡系统就开始运行。随着人们对公交票制票价的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06年纸制公交月票正式停售,全面推广IC卡乘车。届时,大连市职工专线月票全线“退休”。2007年3月1日,全市中小学生月票改为学生IC卡,同时享受票价三到四折不等的优惠政策;2007年8月,高龄公交IC卡全面启用,票价不变,实行不记次乘车的优惠政策。

从此,我市市民全面实现了使用IC卡乘车。到目前为止,作为“城市一卡通”工程的大连明珠卡发卡量已经达到了130多万张。并曾先后发行了普通卡、学生卡、高龄卡、生肖卡以及各种纪念卡,我市的公交IC卡除了可以在市内大公交、快轨交通、小公汽、旅游巴士、出租汽车、开发区公交、蓝星公交等城市交通行业使用之外,还可以在出租车、益春堂大药房、好利来蛋糕店、大连华臣电影有限公司所属的影城等服务场所使用,日均用卡量120万笔左右。


【2008年】快速公交BRT 路上的“巨无霸”

目前,我市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4标台,年客运量10亿多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占45%,公交客运服务和市民文明乘车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我市城市公交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交人一直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提升了企业服务品牌,塑造了公交的新形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传统的修路、增容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高峰期间车辆行驶缓慢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市民出行的前提下,加快对公交线路优化组合,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以及减少车辆尾气排放,也提上了公交线路改革的工作日程。2007年11月,大连公交实现了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一次公交线路整合调整,8条公交线路进行了调整。2008年3月,又有6条公交线路进行整合。这些线路的整合只是我市公交线路优化组合的开始,也是大连公交集团成立后公交线路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2008年初,东北首条快速公交线路在大连开始运营。这条国际先进、国内少有的BRT快速公交线路票价1元、沿途设14个站点,解决了我市北部地区二十万市民的出行,缓解了华北路沿线的交通拥堵问题。与普通公交车上车之后投币、刷卡不同,快速公交专用线路的售票方式像地铁一样,实行站台投币、刷卡、候车的方式。乘客进入快速公交线路的站台后,在站台上完成刷卡、投币的过程,车辆进站后,乘客便可以直接上车,节省了上车时间。由于BRT专用车辆座位少而空间大,迎合了短途大容量运输的特点,因此人多却不显得拥挤。而车上专为残疾人、婴幼儿等群体设计的人性化区间也大受欢迎。

在调整开辟公交线路的同时,公交集团还对广大市民的乘车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调整。自2007年9月起,大连公交客运集团全面更新营运车辆,新车安装了LED电子路牌,乘客查看车辆运行方向非常方便;采用一踏设计,方便老年人和小朋友乘降,大玻璃窗使车内变得宽敞通透,沿途风光尽收眼前;新车在注重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环保节能,车辆安装了自动润滑装置、电子涡流缓速器,包括自动间隙调整臂等新技术,子午线轮胎来降低油耗,更加方便快捷的为广大乘客服务。

【后记】

    有人说,如果要知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文明程度,那么首先建议你走在大街上看看这座城市的交通设施。大连的城市交通具有着不同的时代标记。在老人的记忆中,“咣当”有轨电是充满了惊喜与期待的。中年人的回忆里,公交车是熟悉的,伴着它长大。年轻人的视野中,路上的BRT是个“巨无霸”,充满了时尚与浪漫气息。

    作为公交集团的第一批乘务员,吕淑英亲身鉴证了大连公共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聊起大连公交发展,吕淑英感慨颇深,“改革以来,公交车不停地变化。以前我用一把剪刀把票剪开,防止乘客逃票;还有专门的站务员,为乘客拉绳子排队上车或帮忙往车上推乘客。不敢想象现在公交车都是电脑统一报站,而且线路与线路之间实现零距离换乘!不仅无人售票,而且市民还能自觉排队上车。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2
发表于 2009-9-12 10:11 | 只看该作者
应了行家那句话
大连公交史=电车史+联营史+金马史+捷通史- 一汽二汽史
3
发表于 2009-9-12 1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lm1984 于 2009-9-12 13:25 编辑

似是而非的轻轨+似是而非的BRT....大连公交发展里透着怀旧,哈哈
4
发表于 2009-9-12 22:33 | 只看该作者
BRT有自动润滑装置?自动间隙调整臂??哪个白痴瞎写的???真是什么东西都敢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5-20 03: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