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公交330路是一条特殊的公交线路,一年前它延伸到济南海拔750米的行政村——拔槊泉村之后,成为济南海拔最高的公交线。大山里的公交车给周边带来什么变化?前两天,记者乘坐330实地体验一把。 逢四逢九是西营集,8点整,330路公交车准时从西营公交所驶出,这天正好是西营大集开集的日子,不少赶完集准备回家的村民已经守候在站牌旁。大家都大包小包的,积米峪南河口村的一位大爷买了餐洗净、豆腐、青菜,还拎了个大西瓜。车厢里满满的烟火气,大家七嘴八舌的分享着满载而归的喜悦。票价1元,定点发车,公交车给他们带来了便利,也让他们有了城里人一样的获得感,一位大娘热情给同行的伙伴推荐公交老年免费卡。 过去村民出门只能靠打车,花钱多不说还经常叫不到车,山里的山货也很难运出去,330开通之后,不管日常出门还是外出卖货都方便多了,看得出,大家伙都很满意。整条线路全长12.5公里,从山下开到山顶一共12站,一个站就是一个村。不算太长,但基本都是盘山路,坡陡弯大,据说一共有大大小小22个弯,很考验驾驶员的技术。 马同林,是330路专职驾驶员,胖胖的,热情又细致。山里的公交车都是“一人一线一车”,日子久了,马同林跟村民都成了熟人。 83岁的李景泰在积米峪站上了车。积米峪是一个包含了8个自然村落的省级贫困村,8个村全在山窝窝里。虽然名字听上去粮草不缺,但祖祖辈辈一直面临着“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居住难、发展难”的贫困现状。2016年,积米峪被省里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村。同年,330路开通,终点站就在积米峪。住所虽然迁入新址,但老宅难以割舍,土地也还在山上的老村,为了方便这些村民出行需求,去年,线路又延伸到山顶的拔槊泉。李景泰搬迁之前住在半山腰上的灰泉村,夫妇两人虽然都80多岁了,但身体很硬朗,闲不住的老两口每天坐着公交车去侍弄地。 (因为公交车,李景泰老两口跟马同林特别熟悉) 算下来,这2亩多地的粮食加上几棵核桃、花椒,一年下来能有近4000块收入,迁入安置区后,村民每人每月能领到400元的扶贫投资分红,80岁以上老人还有高龄津贴。平时上山种种地,下山赶赶集,空闲时还能逛逛济南城,公交车,让一辈子都未出过大山的老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李景泰老人觉得很知足。 330继续稳稳的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车窗外层峦叠翠,云层中透出一束光打在山脊,深绿变成浅绿,随着车子的前进也在游走一般,往下看去,万丈深渊。快到山顶了。遛马岭站到了,一位大爷拎着个西瓜下了车,一边是山,一边是渊,前后都没有村庄的影子,马同林说这站附近有个遛马岭村,两户人家。 两户人家,四口人,专门设一站,看似简单,其实成本很高,线路勘测,站牌安装,后方保障都是看不见的成本。 马同林说,像330路这样的扶贫线路,在济南共有32条,覆盖全济南市的170多个村庄。不计成本,不管远近,扶贫公交让贫困山区的人们也能便利经商购物、求学求医、走亲访友,也让更多城里人走进大山。330公交开通后,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这里,一位老人要进山割艾,他把记者当成了“驴友“,兴致勃勃的介绍着山顶美景:“ 你要到那里逛天庭峪、九如山,泰山顶全瞭见了,高山尖子上能看见黄河,东边拔槊泉那个叫元宝石顶。” 拔槊泉就要到了,这是济南海拔最高的村落,据说有着秀丽的风景和诸多古老传说,330路开通之后,一到周末就有不少驴友慕名而来。村里建起了不少农家乐,2017年,杭州一家公司还在这里投资建起了一家高端酒店,曾经隐秘的角落如今热闹非凡。 村里在修路,拔 槊泉村村支书沈祥华正在施工现场,听说记者坐着330上来,马上打开话匣子:“西营通的公交,5点从济南发过来了,坐65的话7点8点上来正好,礼拜六礼拜天人很多,都坐的公交车上来的。客流量多了有住民宿的,土产品都卖了,不用出去了,而且价格还很高。” 沈书记说,他们村里的农家乐多的一年下来能收入五六万,还不算外出打工的钱。随着330路的开通,沿线村子的村民也开始下山进城务工,330最早一班六点发车,每天早上六点马同林都会准时出现在始发站,村民坐330到西营,再坐去市区的公交车,保姆、保洁、保安,这是“吉祥三宝”。早上进城,晚上回家,跟城里人上下班一个样儿,330像一辆摆渡车,将大山和城市链接在一起。 9点钟,330回到西营公交所,11点半,它将继续出发,承载着交通扶贫的愿景,带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载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风雨无阻,驶向山里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