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公交世家”:传承60年的公交情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 1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位于半山园的王洪义老人的家,一张30多人的全家福挂在客厅醒目的地方。在这张全家福里,祖孙三代人中,一共有7个“公交人”。王洪义说,这张照片体现着一家人踏实、勤劳作风的传承。一个关于“公交世家”与公交结缘60多年的故事,就从这张照片开始说起。
    “从外公那一辈开始,我们家就与南京公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张全家福里,一共有7个‘公交人’。外公外婆是第一代,我的爸爸、妈妈、小姨是第二代,我和表哥是第三代。”老人的外孙黄涛说。
    第一代“公交人”王洪义1953年进入公交总公司,最初是公交修理工,1967年,经过内部选拔,王洪义转岗成了公交车驾驶员。1974年,南京公交淘汰了国外品牌旧车,开始使用国产汽车。南京人记忆中的两种经典车型就出现在这个时期,一种是车顶上有两根电线的“大辫子”;另一种是能容纳上百人同时乘坐的“大通道”。“那时候,公交车是绝大多数人的出行工具,不管是‘大辫子’还是‘大通道’,在高峰时期都被塞得满满当当。”回忆起那段历史,老人至今记忆犹新,他的妻子当时是在公交后勤工作。
“那会儿开公交车可光荣了,很多乘客上车后都会对驾驶台上的各种仪表盘充满好奇,觉得开公交的驾驶员特别厉害。”出于对父亲职业的崇拜和自豪感,上世纪80年代初,女儿王菊霞、王菊萍双双进入了公交总公司,妹妹王菊萍继承父亲的“衣钵”开起了公交车,王菊霞则成为一名售票员。
王菊霞说,她喜欢这个职业,因为它不仅带来工作上的满足感,也让她收获了爱情,丈夫黄长喜就是当年每天和她同在一辆车上的公交车驾驶员。“开公交车不光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体力活儿,当年就是看上了他工作踏实,能吃苦。”王菊霞说。
王菊霞与妹妹加入公交行业,是源于一份对父亲职业的情愫。而第三代公交人的加入,则更多是对公交人责任和精神的理解。

1988年,王菊霞的儿子黄涛出生了,在黄涛儿时记忆里,父母是有些“陌生”的。“几乎是外婆把我带大的,早班车他们五六点钟就出门了,晚班车半夜才到家,遇到雨雪天气还要在站点值班,就整夜整夜不回来。”黄涛说,越是节假日,乘客越多,父母也就越忙。“那时特别羡慕同学,节假日父母可以带他们出去玩,很不理解自己父母为何总不在身边。”
2001年,南京公交实施IC卡刷卡乘车,停止使用44年的纸质车票。王菊霞随后也走上了后勤岗位。那一年的除夕夜,王菊霞带着儿子坐上了黄长喜开的公交车。
“黄师傅,今年除夕又加班,辛苦了。”“黄师傅,吃过饭了吗,这有糕点您拿着。”……“那天很多人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赶着回家吃团圆饭,有很多人经常坐我父亲的车,都成了老熟人了。”黄涛说,那天晚上父亲的车一到孝陵卫底站,站在站台上的一位奶奶就招手呼唤父亲。她从拎带里拿出一个保温饭盒,打开一看,是满满一盒饺子。“我去儿子家吃团圆饭,包了很多饺子,想着你今天肯定又加班,就给你也煮了一盒。”当时那位奶奶说。后来,听父亲说这位奶奶经常坐他的车,老人腿脚不太方便,每次在底站,父亲都会搀扶老人上车,时间长了两人成了朋友。
“黄师傅特别有责任心,我们坐他车放心。”一位老乘客说道。黄长喜开的5路,途经卫岗大坡,那时的车辆马力不足,遇到下雪天上坡时,他就下车仔细查看路况,把车上坐椅的海绵垫拆下,垫在轮子底下,使车辆不往后滑,然后请乘客们一起将车推上大坡。那天晚上,黄涛听到了很多关于父亲的故事。“公交驾驶员可不是简单地开车,每天要面对上千号人的安全出行,而他们热情服务的精神,能感染很多人,也能收获很多美好。”从那天起,黄涛对父母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深受祖辈和父辈的影响,2010年大学毕业的黄涛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公交行业,应聘成为公交车安全员。一家三代7个“公交人”,黄涛一家常被朋友打趣称为“公交世家”。“也许在别人眼中,这个行业谈不上什么‘高大上’,但我们都深知其中的不易,也自豪于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黄涛说,逢年过节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常常聊着聊着就说起公交话题,“那种彼此间的理解与共鸣,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8-21 06: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