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7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海钩沉] 【碎片拼凑起的回忆01】珠市口~~~(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12 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8-11 15:55 编辑

1984年初生的我,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工作、家庭、生活琐事充斥着我的每一天。而过去很多值得追忆的事情,有些深深的印在脑海之中,可有些则渐渐的随着时间推移而忘却,形成了一个个记忆的碎片。好在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虽然很多东西已经从我们身边消失,但是除了在大脑中留下的回忆以外,很多人还通过记录、照片、视频等等方式留住了这些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能够触动我们的记忆细胞,重新将那些碎片拼接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那么从今天开始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咱们一起从这些记录、照片中来回忆回忆那过去的儿时往事。
------------------------------------------------------------------------
注:在这里先要说明一下,本系列帖子是以我个人记忆为主线,通过搜集不同的博客记录、网络图片来还原过去的往事。如果您对老北京历史文化有更多的兴趣,可移步至http://www.obj.cc/ 或登录http://blog.sina.com.cn/yyt001北京老杨的BLOG 。帖子中所引的照片大部分来自网络,文字记录将采用个人记忆主线+网络转载达人博客记录来充实完善。引自他人的文字记录我会用下划线标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以补充,同时在各系列帖子内容中难免有错误、纰漏的情况,欢迎大家及时指正。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50 收起 理由
峥宝宝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6-12 14:08 编辑

        我从小在崇文区前门外珠市口地区长大,直至2006年前后搬离。在这居住的22个春秋,我从这个路口经过过多少次已经数不清了。和过去的记忆相比,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天翻地覆。可是曾经拥挤喧闹车水马龙的珠市口仍然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现在就跟随着照片穿越一下,先穿越回到上世纪90年代,看看那时她的样子吧。
        图1 珠市口路口镜头向东北方向拍摄,可看到前门五金机械公司和105路电车线。照片中那辆BK6141是2路。
        照片中另一个最值得怀念的是珠市口交通岗亭。我想许多朋友一定都比我还更熟悉这个岗亭。我小时候总是哭闹,我奶奶老带着我到这个岗亭处看汽车或是到珠市口教堂的台阶处乘凉。我之所以喜好公交,现在想想就是当年老坐在黄色栏杆上看公共汽车而逐渐产生出的兴趣。过去这个路口中央还有一个安全岛。由于车水马龙的路口有点影响交通,加之后来交警基本不怎么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就给撤了。珠市口南北方向的前门大街有很多条公交线路。车站大多集中在珠市口南,珠市口北面只有120(过去是116)和59路南行设站。59的站位要比120车站再靠北一点。120站设在前门新汇百货门口,离路口最近。前门新汇这家商店开业时非常火爆,但后来慢慢不景气改成了卖皮货的。 不过他们家夏天的时候总在门口摆一个“六月雪”冰镇酸梅汤的摊位,夏天的时候遛弯经常在那买上一杯,那滋味,冰爽祛暑酸甜可口...
        珠市口南边南行车站就离路口远点了,最北的110车站也都过了教堂和珠市口商场位置在景德镇瓷器那,后来这个车站被17路、17专线等线路占据,110路站南移了,移到了再往南 美福林包子铺门口的20路车站。当年这天津包子铺可是相当火爆,我记得没少去这里吃过包子,每次都是拿号排大队。然后等着店员推着一车包子出来叫号领包子。最爱吃的就是点着红点的三鲜馅包子...说到这都流口水了。
       前门大街路东北行车站离路口最近的是59路,至今这个站位在位置上也没怎么变动。说到这个车站,不由得就想到了正阳居。就是现如今依然矗立在车站旁被很多人称之为”鬼楼“的建筑。
        位于前门大街140号的正阳居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家因鲁菜、烤肉、涮肉、蟹宴而闻名京城的饭店。这家饭店在清朝时曾为清宫提供大内御用食品,其糕点享有"满汉糕点第一家"的美誉。
        几年前面临拆迁,正阳居户主孙若愚拒绝区政府的货币补偿方式,坚持今后搬回原址或附近地区继续开店营业,即产权调换,从而保住正阳居这家老字号,但孙的要求遭到区政府的拒绝。百年老店正阳居成了北京前门大街上的钉子户。崇文区政府以配合奥运为由,下达了强制拆迁令。孙若愚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305号令,即《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这条法令明确表示:"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调换,被拆迁人可以选择拆迁补偿方式。"

        说到这,本帖就不在继续深挖细节了,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http://blog.sina.com.cn/815067yzq 大鱼头的BLOG中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a5bf6010009vh.html《百年老店正阳居,你还能撑多久?》
另外,口腔医院、森泰茶庄、景德镇瓷器、广全日杂等话题 咱们另在前门大街帖子中讨论,在这就先不表了。

         接着59车站往南走是20路车站,20路是当时珠市口南北方向主要的线路之一,由于早先2路17路在珠市口都不设站,想从珠市口往南去天桥、永定门等地区必须先得坐20(54)路或110、116后两个间隔比较大。后来才有了17加站以及一堆专线.....20路

         59车站到20路车站之间有几家店铺名称虽然记不住,但是几件事我还记得。那有一家玩具店,3-4岁的时候我爸带我在那买过一台电动地铁列车玩具。以前我的玩具都是父母买,我也没什么自助选择权。而那个电动地铁列车是我第一个自己选择购买的玩具。我非常的喜爱,非常的珍惜,十分爱护。平常都不怎么舍得玩。直到我初中毕业那个玩具依然完好的保存在家中就像新的一样。后来我妈把那个玩具送给我亲戚家的一个孩子,听说不到一个礼拜就被砸坏了.....当时的我心痛不已。还有一家商店是个副食店,我印象里第一次喝软包装饮料(利乐砖)就是我爸在这个商店给我买的摩奇。摩奇有很多种口味,苹果、橘子、菠萝、荔枝....桃子口味的我最喜欢。现在市场上好像不常能见到了。
         20路车站边的功德林素菜馆我想大家也都印象深刻,儿时没机会进去用餐,但经常在外卖窗口买芝麻酱糖花卷和素什锦。哇,那个糖花卷的味道真得很好,就这素什锦再来上一碗粥。真得比吃大鱼大肉还香。
         20路车站再往南几米是110、116、120车站。这个站旁边是刷子市胡同。这个车站旁边有个报摊,说起这个报摊就想起了一件事。以前前门大街珠市口处由南向北车流量很大,却只有一条车道。许多公交车都进入非机动车道行驶,却也是走走停停。有一次就在那等车,我看见一辆20路过来,当时用的是翻版路牌。出于对翻版路牌的好奇,我走到了车尾,转动旋钮翻动合页,哈哈另一面是203...再轻轻一抬,车牌子就可以卸下来了...当时真的很想卸下来。但是一想怕被抓、而且报亭大妈就在一旁来回转悠,我又给安回去了....现在想想自己那时手也挺欠的。
        后来又陆续开通了很多车,110车站加了世界公园专线、803,59车站加了819,17也在珠市口加站了,又有了17专线、以及后来的北普陀专线742、太和乡专线729、826也延长过来了....南北方向的车真是很多啊。而东西横穿的线路,很长时间里一直只有一天。那就是23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6-12 17:04 编辑

       说到23路,让我想起的就是家门口的珠市口东大街。
       北平时期这条路分三段:珠市口至南桥湾叫东珠市口;南桥湾至东八角叫三里河;从东八角至瓷器口叫东柳树井。行政区划路南为外五区,路北为外一区。
      解放后从珠市口至瓷器口通称为东珠市口大街,门牌号从路南东边起1、2、3、4顺序排列到西头转路北继续排列。
      1965年北京重新确定路名和门牌号。这条路改叫珠市口东大街,门牌号改为南双北单。文革时期一度改路名叫红光路,文革后期改回。
      街道全长1788米,平均宽8米。以前曾通行有轨电车(俗称当当车)50年代拆除。全路只有23路公共汽车(虎坊桥至大郊亭)。
     让我们随着23路一起驶入这条老街....刚一驶入珠市口东大街,左右两边各有一条胡同。北面的是果子市,南边的是西草市。
     在旧北京城内,主要有两大果子市,一是德胜门果子市,在德胜门内丁字街,人们简称为“北市”。一是前门外果子市,在今前门外果子巷,人们简称为“南市”。“北市”在先,“南市”后有。但就其规模和经营范围来看,“南市”大于“北市”。南市有果行约六十余家,“北市”仅有十三家。果子市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HbcqNn3zEV07oRfQk_ 而在我眼中的果子市,则是一条寂静通畅的胡同。隔壁前门大街车水马龙,而这里却是另一番世界。喧闹的市场早已不见,几片树荫,院子门口散放的自行车,随处可见的盆栽植物,让人逐渐的放慢了脚步。
      比起果子市,西草市要喧闹一点,一进胡同没多远的北京剧装厂大楼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而如今已经剧装厂已经不在,大楼也变成了一家酒店。
      过了这两条街再往前是缝纫机商店,店里的缝纫机大多是工业用机。那时民用很少,人们买不起,就算有钱也不行,因为实行计划经济,购物要用工业券,包括买布、铝锅、塑料制品等等都要用券,更不用说缝纫机,在80年代还是三大件之一,如果有的话那可是家庭的重要财产。一个家庭一年也没几个工业券。而后来,缝纫机店两边及对面逐渐变成了美容美发用品店,并形成了规模。
      缝纫机商店往东路北是一个垃圾站,垃圾站后面是布巷子胡同口。再往东就是西胡营。好熟悉的一个地方。西胡营胡同口的小白楼早先是个卖珠宝的地方,后来改成了练歌房。胡同口的这个斜坡是回家的必经之路。进去之后再一拐就是冰窖斜街。胡同部分 在冰窖厂帖子中再单独聊。西胡营胡同口每天早上都有一个卖煎饼的三轮车,经营者是一对夫妻。平常是妻子一个人,天气不好的时候是丈夫出来。因为他们两人摊煎饼的手艺非常好,做出来的煎饼非常好吃,所以深受本地区居民欢迎。已到大小礼拜就得排大队。去晚了都没有了。
      每天下午这个地方是一个卖报纸的,一个中年男子非常辛苦,北京晚报来了后就在那卖报纸,然后留几份还坚持给送到里面几条胡同中的残疾人住户那。人真的很不错。小白楼对面是一家副食店,90年以后开的,但效益不是太好。论种类没有前门大街的商店多,论远近没有周边小卖部方便。
       过了西胡营口再往东是一颗大槐树!这棵槐树长得十分高大茂盛,树冠盖住了整个珠市口东大街的马路,而且树冠的形状也特别像是一座过街楼,凸字型。给人印象深刻。大树下的一个小院住这一对兄妹。妹妹叫田存孝,哥哥叫什么记不清了。他们父母好像英年早逝了,只和久病在身的奶奶相依为命贫苦度日。但是他们兄妹二人的学习都非常好,哥哥考上了26中(汇文中学)。她在前门中学,年级第一。老师经常拿她做榜样教育我们。她比我们大两届,长得很清秀甜美...后来我还发现一篇博文。竟然是讲述她的。http://hi.baidu.com/mscpmyttpubjmud/item/6644fcc3de0a407ccfd4f849。而田村孝本人竟也去做了回复。另外,博文中说的打遍全校所有初三学生的英语老师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从我96年入学一直教导我们到毕业....
       大树南边有个厕所,厕所在向西一点是珠市口东大街400号,为什么单独提起这么一句。因为我小学时英语不好,这是我小学同学周文静的家,老师安排一对一由她来督促帮助我学习英语....每天放学我都得去她家做作业念英语.....另外也没想到,在一次聊天当中发现论坛会员春秀Rd以前也住这块。不知道听说过她不。
       过了大槐树一直到前门交通队,这段几百米的路就没有树了。珠市口东大街筑路所用的材料主要是沥青,没有什么石子。因此天一热就软了,加之长期车辆碾压,很多路段中间形成了凹坑,两边却又很多像波浪似的硬化了的沥青。骑车走在上面很难受。有一处另我不解的是珠市口东大街沥青路面里面还有很多瓶盖子....很多很多的瓶盖子....不知是怎么弄进去的,为什么弄那么多瓶盖在里面。再往东是218厂过街楼。过街楼、三里河、桥湾、水道子这一系列话题 在珠市口东西大街 单开帖子聊吧。今天这帖子先聊珠市口这一区域。
   
        回到主话题上说珠市口东西的23路。这条线路虽然很长时间一直用单机车,但并没有影响它在南城的骨干线路地位。由于珠市口东大街、广渠门内大街道路狭窄,23路单机车时代很长。打我记事时是BK651,89年以后换成了四眼改款BK652。印象里车号是5740-5745、5757-5786。90年代末期更换BK6111LPG车号是58071-58098但由于客流火爆又从34抽来了58068-58070。这部分记得如果不正确欢迎指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6-12 16:14 编辑

       说起西珠市口,公交线路比起东边还是多一点的。除了23路以及后来的822路之外,还有53路、105路、66路、66专线、743路。34路虎坊桥-大郊亭高峰车时期偶尔有车走珠市口。进入西珠市口首先看到的也是两条胡同,北边是粮食店街,南面是铺陈市胡同。
        铺陈市胡同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南侧,因胡同中有很多经营“铺衬”的店铺而得名。铺衬即破碎、废旧之棉织品,可用于“打袼褙”。铺陈铺收购“铺衬”后,加工分类,再进行售卖。清光绪时称补拆市或补陈市,民国时称铺陈市。1965年改称铺陈市胡同。
       相比铺陈市的冷清,粮食店街则要喧闹的多。粮食店接北起大栅栏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长520米,宽5米。清时称粮食夹道,后改称粮食店。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改称今名。因此巷曾为粮食交易市场而得名。街内有火德真君庙,早废。街内有中和戏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尚小云、筱翠花常在此演出。其北为著名的老字号六必居酱菜园。20世纪50年代,邓拓依据六必居旧房契、账本、房租摺子以及临汾会馆碑文拓片等大量材料考证,六必居开设于清康熙十九年至五十九年(1680——1720年)间,初名源升号,乾隆六年(1741年)始见六必居之名。其酱菜具有独特风味。街内店铺较多,是前门大栅栏商业区重要的商业街之一。位于粮食店街的第十旅馆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粮食店街第十旅馆,也还的感谢老北京网。以前不知道这座楼的身世,后来通过网站才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它的内容。在宣武区前门外粮食店街,有一座做工精细,朴实规整的近代建筑,它坐落于粮食店街路西,南临甘井胡同,其具体建成年代及历史用途已不可细考,参看《宣南鸿雪图志》,简约提到它最初原为镖局,参考了一些相关文章,有如下记载:明末清初,河北冀县武术名家乔三秀成立“三皇炮捶门”,乔三秀的儿子乔龄传授的第三代弟子宋彦超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来京,因身手不凡得以在“神机营”中站稳脚跟,后弃官下海从商,在粮食店街创办“京都会友镖局”,以京都会友镖局为根据地,靠从事保镖业谋生,武艺得到有序传承,1949年之后,第四代传人李尧臣曾担任北京市及全国武术比赛裁判长,曾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武协理事。 但“京都会友镖局”是否就是现在的粮十旅馆,已无从可考,且从近现代的使用情况及建筑的设计特点看,这里的实际用途当是匾额所书的“第十旅馆”。[原创]宣南史迹寻踪之一—粮食店街第十旅馆http://www.obj.cc/forum.php?mod= ... 25862&fromuid=47050(出处: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出粮食店街继续向西过去有一家必胜客,是不是必胜客在北京乃至全中国开的第一家店不好说,但是时间确实很早。而且这家店的屋顶外观严格按照必胜客LOGO修建。不像现在基本都依附其他建筑一层底商开店。只不过当时国人对披萨饼这一新鲜事物还不太接受,外加选址不太好距离前门较远,没过多久就停业了。而后来好像变成了必胜客华北地区总部。
         必胜客再往西一南一北各有两栋西洋风格的建筑。南边的如1楼照片,是南城响当当的开明影院。北面的是本楼图中的南城药品批发大楼。这两栋楼命运多迭。开明影院是南城比较有名气的电影院,我爸妈还带我进去看过电影,两广路拓宽项目启动后很快就被拆除了。这种西式风格的小洋楼在全北京也没有几栋。而南面的药品仓库比开明影院强点。撑到了两广路通车,本以为能够保护起来结果不想最终也被拆了。真是非常可惜非常遗憾。
        开明影院门口是23路珠市口站,当时这个站是23路区间的首站。23路那时有常态化的区间由双井--珠市口,在药品仓库那清人之后到东方饭店调头返回到开明影院这等点,当时这好像有个调度室。过了23车站往西是53 、66车站。53路在二场的时候我只坐过一次。因为从家去前门基本都从珠市口路口往南走,往南走坐59路走的近。53路车站比起来走得远所以一般不坐。那次也是我强烈要求坐53后家人才答应去的。之后直到53 59被二三场互换, 也再没机会坐过。再往西走到留学路丰泽园那,才是105电车站。不知为何105站设的这么远,都快半站地了。由于105路的存在,弥补了家门口没有电车线路的空白。但也没太多机会乘坐京一型电车。我记事时105路已经使用562了,自己只见过109的京一,没坐过。我妈说我再小的时候她串亲戚抱着我我坐过但这也没什么意义了。不过BD562这款电车我非常喜欢,我自己觉着行驶起来的噪音比现在的电车小很多。打转向灯的时候蜂鸣器同时跟着响起,很具有时代符号性质。
       珠市口西南角也是一商场,上下两层,正中间的楼梯扶手弄的和天桥扶手似的。站在二层可以看到电车车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座商场楼顶巨大的保洁公司广告牌,老人头像和星星的组合。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牌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6-12 17:00 编辑

      再来说说珠市口基督教堂这边。珠市口基督教堂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2002年6月,珠市口教堂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加固、维修。修复后的教堂,安装了闭路电视,信徒可同时观看牧师在二层主堂进行的礼拜活动。珠市口教堂是北京南城唯一一座具有简易哥特式风格外貌的基督教堂。小时候我奶奶带着我进去过一会,但时间太早根本不记得。长大之后不知为什么觉得对宗教的东西很抵触,就再没进去过。因为2001年两广路拓宽,珠市口教堂现在变成了四边都临街的建筑。这座教堂里面我虽然没怎么去过,但夏天经常在门口处乘凉。那时信徒也没现在这么多。基本上都是大门紧闭的状态。曾经看过一份规划图,规划珠市口是个环岛,东到美博城西到教堂西边停车场都是环岛区域。现在看前门步行街的建设情况,这规划看来也取消了。
       珠市口教堂再往南是珠市口商场,黑猴好像还在那设过分店。那个店给我留下的珍贵印象是钢丝收银。这个收银方式现在在北京估计已经消失殆尽了,而当时觉着非常有意思。几根钢丝连接着收银台和各个柜台。顾客把买东西的钱交给营业员后,营业员伸手把钱和票据往钢丝上挂着的夹子中一夹,手一推,夹子沿着钢丝就“飞”到另一头的收银台。收银员收完钱,把找钱和票据往夹子中一夹,手一推,夹子沿钢丝又“飞”回营业员的所在处,整个流程半分钟就能搞定。当时我觉着这东西特别方便,也特别好玩。但是现在商场大了,面积广了。过去的柜台渐渐的变成了货架,这种很有特色的收银方式就渐渐的消失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6-12 17:01 编辑

最后说说珠市口的交通。珠市口是南城延中轴线北上到前门之前的最后一个路口。就像最后一道关卡一样。由于车流量很大,虽然东西方向绿灯很短,但南向北经常堵车。尤其是2000年以后,一到早高峰以及节假日,南向北车辆经常拥堵排队一直到天桥。前门大街是单行线,上午和下午北向南禁止机动车通行。但由于公交线路众多,即使这样仍然能造成很多公交车排队。尤其是后期742 729全盛时期,各种车一字排开就像一列火车一样能从珠市口拍到大栅栏。情景蔚为壮观。
      但一个路口也只是一个节点,更多的内容还要放周围发散出去才能探寻的到。那些藏在街道和胡同深处的故事还等等着被发掘。

   ------------本节完
      敬请期待下一节【碎片拼凑起的回忆02】一张老调查票样引出的地名~~~给孤寺【转】

http://www.gongjiaomi.com/forum. ... 40065&fromuid=17279

7
发表于 2014-6-12 17:15 | 只看该作者
白鼠发到指路处论坛去吧,哈哈
8
发表于 2014-6-14 09: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对一……嘿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4-4-29 08: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