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M 于 2014-1-22 11:08 编辑
从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特别是巴士公司大规模开线以后,公交的各个分公司和巴士以及运通开始竞争。巴士开辟了大批“巴士特色”的线路,特点就是线路长,不管绕不饶远也要把“有钱”的站都给串上。公交由于批路号没有巴士容易,于是便想办法延长自己的月票有效线路以及尽可能努力要路号去开辟6、9字头线路来竞争。那会用的车便宜,运营成本低,即使是月票有效的线路只要串起“有钱”路段普票收入照样挣钱。到最后竞争都竞争到销售月票上了,许多车队的干管主动联系周边学校、居委会或者自己孩子的学校,亲自深入到工厂、学校、居委会去卖月票。
从刷卡以后这种竞争日益减退,特别是全面4折以后以及补贴形式发生变化以后这种竞争没有了,一开始按照刷卡人次补贴时发车还是不错的,但是自从“三年包干”以后,特别是现在运营成本这么高的情况下补贴是“明增暗减”。同时由于历史和年龄结构原因这几年又是司机集中退休的年龄,加上普通高中和大学门槛的降低以及近郊区拆迁的影响,许多原本需要和会到公交工作的人不会来公交上班了,缺人的现象特别明显。现在上3歇1、4歇1、5歇1甚至一周就休息一天的车队越来越多。
基于以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促成了现在调线路的大背景。其实除了公交以外其他的企事业单位也都会考虑成本,比如麦当劳、肯德基餐厅的收盘率在低峰时期会低一些就是在节约人工,超市许多收银台都不开放仅开放几个也是如此。事业单位现在都这样,许多博物馆、科技馆里的设施要不就是不开要不就是坏了不修。许多学校花费巨资建设的天文台、天象厅什么的可能有的学生到毕业都没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