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dhchch 于 2013-12-23 14:08 编辑
你儿子的男朋友 发表于 2013-12-23 11:01 
有实际性的反驳么,没有就别贫嘴了,本事不到家光会犟嘴有什么用,有道理你就讲,讲不过不言语不丢人,说 ...
甘拜下风了,还不行啊?那应该怎么样?要不您给我补补逻辑的课程吧。
说话太过分,有损形象。既然老师不嫌烦,喜欢用实质辩论下去。那就先请教老师最基本的一个问题:
递进的最高层次是不是整个论证的核心?帖子中最高层递进是“成本”问题吗?
然后请老师逐条回答学生提出的以下疑点。
说起张贴告示,那我们来仔细想一下,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采取应对措施针对的无非是三种人:
1、正在车站候车的人群;
2、正在前往车站准备候车的人群;
3、还未前往车站的潜在的候车人群。
对于第一种人,已经在车站候车的乘客,他们面对的是眼前车流量锐减,10——20分钟内没有公交经过,由此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有问题发生并及时自力救济,由此可以排除他们作为应急措施对象;
====
为什么是10-20分钟?有没有什么依据?有的人5分钟就放弃了,有的人可能会等20-30分钟,还有些人会等的时间更长。很多人都是越等下去就越想等。论坛里有等车很久不来后怎么办这个投票,您可以去看看大家的选择。从740乘客的实际反映情况看,也是这样的。
他们是不是自力救济了?他们如何自力救济?他们用了自己的方式救济——看到了桥上的740,然后走了。这说明他们不是不想救自己,而是没有能力或意识去查手机。既然一个站台上那么多人都没有用查手机等其他媒体方式的,这说明手机、其他媒体这种宣传方式本身就是失败的。从740站台上看,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接收到甩站通知。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后来一个人看到桥上的740后,大家就都走了的情况。任何媒介的针对对象都不一样,请不要以所谓的公交迷、手机粉丝、网虫的心态来要求所有乘客。
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可以得出“该不该贴告示”这个结论——等车的人群就是答案。
除非你认为他们是活该的。但他们恰恰是公交的服务对象。
====
而对于第三种人,他们在问题发生时,由于在其他地方可以受到众多媒介影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也被排除到应急措施对象外,剩下的未被影响到的就会陆续转变成第二种人,由此可以得出应急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第二种人。
====
很多人不是能天天上网的,手机功能也未必高级。比如我。这些人天天下班后按惯例走到车站等车,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媒体。
====
再来考虑应急措施本身,我要张贴告示,需要写稿、印刷、分发、张贴一系列行为,而且交通不便,这本身是要耗费时间的,在此时间内,第二种人里又会有一批人陆续转化为第一种人,同时其他第二种人里也会有一部分人通过其他媒介掌握消息而选择其他救济方法,所以在经过这一系列动态过程变化后,在这么小区域内需要张贴告示或者发送短信诸如此类的应急措施的对象已经很少了。
====
写稿,五分钟的时间。打印一百张,不会超过5分钟。分发,最近的车队过去也不需要很耗时。张贴,5秒钟一张。这段时间内有多少人会转成第一种人?起码从楼主的描述里看,自动放弃的人是很少的。
同样的问题,第二种人在路上,对他们而言最有效的通知方式是什么?不错,他们有手机,但手机没有随时提醒功能。一边在路上走,一边看手机?退一步讲,手机能查8684,但站牌依然有一堆人在看。
人越聚越多,为什么说对象已经很少了?
这是因为你的逻辑本身出了问题——分成了三类人,但忽略了这三类人的数量构成。并且,你考虑到了动态变化,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第三类人的产生是源源不断的。这样,第一类人第二类人会一直涌现,三类人划分其实也就失去了意义。
====
这样就要考虑第三个问题,成本。发短信时没法辨别应急措施对象的,那就需要相当大的群体作基数,而张贴告示需要做的一系列行为也是有成本的,花这么大人力物力结果就是为了这么小一部分人是否必要?
====
此问题我认为是核心问题,相关质疑尚未得到回答。还需要补充问一个问题:一张纸的成本,跟一群人等一个小时的时间成本相比,是否必要?
====
而且我们来想象一下,正常人到车站后,等车本身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如果等了20分钟还不来,而且对于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基本上没有公交车来,车流也很少,他继续等下去的可能性有多少,这种情况下又能说他有多少损失呢,如果还等下去,那么他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个人引起的。由个人引起的损失需要谁来补偿呢?
====
他继续等下去的可能性有多少?还是去翻看前面的投票贴。
这种情况下又能说他有多少损失呢?我们都不是乘客,不知道他是不是急着回家。但寒冬里等一个小时,本身就是很大的损失。
他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个人引起的——多大的程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获得相关信息。你可以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原因,我也可以认为是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贴出通知引起的。公交信息对乘客而言,全凭自己的日常经验和站牌。告知乘客信息,这是站牌和站台的本质功能。
由个人引起的损失需要谁来补偿呢?这不是帖子讨论的问题。但公共信息没有及时有效的告知公众,真要是较真的话,谁赔偿还真不好说。
最后说一下,高峰时期很多车站都有黄衣服的站台引导员,如果引导员到位并且第一时间掌握信息,自然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所以这种措施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
站台引导员跟张贴告示的区别就是“贴告示会晚几十分钟”。其他没有任何区别。第一批人等不来,看到740在桥上,走了。第二批人呢?可能又开始等。总之,贴告示不仅仅是为第一批人服务的,而是为后续过来的乘客服务的。后续者,未必少。如果不幸740甩站到晚上,那后来过来等车的乘客会更悲剧。何况,引导员需要不停的喊740甩站的信息,非常累,也不现实,不如纸质通知的效果好。其次,一时半会儿,也抽不出那么多的人来引导。再次,人工成本比一张纸要贵的多。最后,如果是无引导员车站,引导员能赶到站台,告示也就能同时到站台。
并且,您支持引导员方式而不支持纸质通知方式的说法,本身就是逻辑有问题。您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不需要通知?可是您也认为需要引导员通知。您认为通知的效果很差?引导员通知跟纸质通知效果一样。那么,您只能是认为贴一张纸的成本太高,是没有必要,那么就是“成本”与“收益”的问题了。回到了本质问题,再次参见前面帖子的质疑。
归根结底,就是在几个小时以内,第一类人第二类人第三类人都不会减少,而改线通知有持续性的作用。所以公交集团应该而且有能力通过贴甩站通知的方式告知所有乘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