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论:别让民意成了地铁规划的“事后诸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6 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得知规划中的地铁14号线可能绕过宛平,上周末,宛平居民万人签名呼吁14号线南迁。签名活动的组织者表示,他们将收集车流量、居民数、拥堵状况等参数,与万人签名及现场照片做成系统资料,递交给有关部门,希望引起ZF部门的重视。(昨日《新京报》报道)
  这让人想起此前的5号线天通苑加站以及6号线东段“入地”事件。地铁沿线居民对于自身权益的关注,以及对于公共事务的热心参与,展现出的是可贵的公民意识,而理性表达意见的方式,使我们对城市社区自治的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也看到,网络发动、万人签名这些固然是合法合理的表达,但它们严格来说是一种“非常规”的手段,或者说它们不是一种正常的解决机制,由于缺少规范决策参与的程序,缺少ZF与公众的对话互动,其结果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北京地铁建设这些年来可谓速度惊人,但一条地铁新线路如何设计规划,如何排定开工的顺序,如何设置站点,似乎缺少征求民意这一应有的程序。可是,地铁建设需要考量城市公共交通布局,考?**蒲Ш妥ㄒ?更需考量社区民意。ZF和专家的视角是宏观的,民众的视角是微观的,前者永远无法替代后者,天通苑加站就是个典型例子,有关方面最初只在人口稠密的天通苑设了一个地铁站,但天通苑居民凭直觉就判断出这一设计的缺陷,提出在天通苑人口最密集的天通苑北再加一站。结果证明,天通苑居民是对的,新加的天通苑站是5号线客流量最大的站之一,天通苑居民在为自己争得出行的便利同时,也让5号线的规划更为合理。

  从5号线到14号线,我们看到了构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的迫切性。民意总在规划之后,如果说社区居民都只能以集体签名的方式来表达意见,这种事后诸葛,不免让人担忧。正常的机制应该是:一,有关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信息及时公开,每一项变动都公告利益相关人,而不是民众上网查询才“偶然发现”;二,ZF相关部门和专家不再是“隐身人”,它们想什么,正在做什么,都主动找公众沟通,公众诉求可以找到明确对象便捷地向上传递,ZF和民众间建立起公开的对话通道;三,一切都有规范的程序,比如,每一条地铁线路建设前,都应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比如社区居民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社区增开地铁站进行论证,这种论证应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如此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相关利益集团对公共规划的侵扰。

  总而言之,如果说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是一纸宏大的蓝图,那么民众不该只可对其远望或仰视,他们应当可以走近它、看清它,对它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斟酌。

  当然,城市规划的决策越是民主开放,越可能影响到决策的效率。可这并非坏事,拿地铁建设来说,多一个站、少一个站,长一公里、短一公里,其背后不仅是投资的巨大,更意味着庞大的社会效益的添损,多方参与、慎重把握将有利于地铁建设的决策的科学和合理、更保障社会公平、更以人为本,大大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尊重民意,扎实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是一种稳妥的态度,相反贪大求快,轻忽民意,是不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4-4-26 18: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