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dianche 发表于 2014-2-19 14:36 
祖国的集电杆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材质重而软,不懂的同学可以看看广州大北立交火车桥底,电车经过时车速都超 ...
桥底掉杆,又不想限速,这是个难解的问题,国内貌似都一个样,线网由之前的弹性瞬间变为硬性,简单的看是线网不平顺造成,其实还有您说的杆子等因素。
我个人的分析如下:
进桥底前,线网弹性时,集电头总是在集电杆的牵引力下偏离触线自然状态一定距离的轨迹移动,集电头与触线的接触力动态补偿,接触紧密。
进入桥底下的硬连接点时,线网刚性,集电头是被触线强行固定在连接点的位置划过,此时若集电杆还是晃动的话,其产生的杆体周期晃动力全由集电头咬合触线力(碳晶和两块挡墙)来平衡。
所以,真该使用更轻质的杆体。
偏线更甚,快速驶入桥下时,由于线网对杆子的牵扯,左右摆动也比较剧烈,似乎就此简单的看作单摆振动,集电头到桥底硬连接点的触线是摆长,集电头是振子,随着电车步步逼近硬连接点,摆长缩短→摆动频率提高→回复力增加(回复力由集电头咬合力提供),这里就有两个问题:
第一,频率高导致回复力升高,进而超过集电头的最大咬合力→脱杆;
第二,摆动频率提高,会接近集电杆固有的频率(杆软拉面状的频率),还会发生共振→摆(振)幅加大→回复力加大超过集电头咬合力→脱杆。
对于一,架空部门是否该想办法将天桥下的硬连接点改成弹性连接,或者进入硬连接前的一段触线采用槽钢件或长夹板过度固定(有见过KM的做法),提前缓冲震动,稳住振动,防止频率快速提高。
对于二,前面提出加长集电杆观点的附加作用,降低杆子的固有频率,减弱甚至规避共振危害,在遇到突然的跳动时,仅对集电头附近杆体质量作用有效,等效降低杆的重量,减轻集电头提供咬合力的压力。(可看看东欧国家长杆车的视频)
空气拉簧可能物理曲线没有普通的好,可靠性不够吧,貌似还没在世界各种先进的电车上看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