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伦敦地铁,老百姓的铁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6 2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我还是孩子时,从约克郡到伦敦游玩,地铁的频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地铁就像一个魔术师不断地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来。地上的铁路相比之下,则显得很吝啬,它完全依照列车时刻表运行,而那时刻表让我想起被迫学习的对数表格。我开始憧憬让所有铁路交通都像伦敦地铁一样。在庆祝伦敦地铁150周年的时候,我仍然这样憧憬。

英国的地上铁路都是由那些想要从中盈利的人建造的,地下铁则由一名利他者建造:查尔斯·皮尔森是名律师,同时也是社会改革者。他构想了一条铁路让那些居住在法林顿和克勒肯维尔的工薪阶层,可以住到帕丁顿以西美丽的村庄中。

那就是大都会线,它是皮尔森和想要赚钱的人一起建的。但是,地铁终归是老百姓的地铁。想想莱斯利·格林,他是个建筑师,爱德华七世时代的地铁站大多由他主持建造。他精心采用瓷砖来铺设墙面,效果非同寻常,就算文化程度不高的伦敦人,只看颜色就能认出那是他家门口的地铁站。

一战后,地铁交通建设的二把手法兰克·皮克,把源自工艺美术YD的设计理念照进了现实。他的设计兼顾实用性和审美需求,不能不说心系数以万计的通勤一族。从那之后,伦敦人眼睛看的字母,用詹斯顿无衬线字体印刷,优雅又富于现代感;脚下出入城郊的地铁站,由查尔斯·霍顿建造,水泥石砖搭建出了抽象几何美,一切都是哈利·贝克地铁图美轮美奂的再现。拜皮克所赐,伦敦人真是泡在蜜罐里上下班的。

这种突破重重阻碍的社会思潮延续至今——当你站在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还会为那里新建的地铁售票大厅感到兴奋。这或许是因为自1933年来,地铁归国家所有——不错,虽然布莱尔执政时期还上演了一场荒唐的公私合营的闹剧:打算通过把地铁交到一群会计的手里,来吸引私人投资。但投资还是夭折了,因为第一,地铁根本不会盈利;第二,没有了它,生活无法继续。

最后,除了在花销上有所削减外,地铁系统没关闭任何一条线路。再看看咱们的铁路。上世纪60到80年代,在铁路所有权之争中,国有铁路没能避免私有化命运。地铁倒是挺过来了——这要归功于肯·莱文斯通:他不仅引进了区域网络化管理,开创了自动检票关卡,还为牡蛎卡(编者注:伦敦交通智能卡)的发售铺平了道路。在莱文斯通做这些优化之前,地铁票跟私有化了的铁路相仿,车票繁杂得让人心烦。

虽然在多数“大站”,人工警卫被中央监控系统的摄像机取代,但地铁站仍有人工管理。他们大喊“小心车门”或者“向车厢里边走”,就像叫卖的货郎一样亲切友好。而当我们站在通往地铁的扶梯上时,我们靠右站立,作为被称为“先生和女士”的回报。

地铁是伦敦民间传奇的一部分。当我写关于地铁的每周专栏时,有人写信向我描述,“交通卡上的磨损”是真正伦敦人的标志。想获得这个资格,他必须在地铁上丢过雨伞,醉醺醺地从下行的扶梯向上跑,错过了末班车,或者在末班车上睡着,然后在终点站时醒来等等。

地铁乘客可以免于现代火车旅行带来的折磨。你的邻座不太可能用漏音的耳机看《波恩的身份》DVD;手机在地下不能使用;地铁上没有预订座位,所以你不太可能坐到了别人的位置上。

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铁路热爱者来说,地铁是特殊的案例。但是一想到伦敦,你就会想到伦敦地铁图。地铁是一个共同特征,是这座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和不朽纪念,而铁马仍在狂奔。

几个月前的一个早晨,我站在伦敦中央线邦德街地铁站的站台上。一辆车正在进站,一个男人和一个小男孩牵着手冲过来。“刚好来得及,爸爸!”那个儿子说。他好像没有意识到,在高峰时段的中央线,每两分钟就会有一辆列车。

当我还是孩子时,从约克郡到伦敦游玩,地铁的频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地铁就像一个魔术师不断地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来。地上的铁路相比之下,则显得很吝啬,它完全依照列车时刻表运行,而那时刻表让我想起被迫学习的对数表格。我开始憧憬让所有铁路交通都像伦敦地铁一样。在庆祝伦敦地铁150周年的时候,我仍然这样憧憬。

英国的地上铁路都是由那些想要从中盈利的人建造的,地下铁则由一名利他者建造:查尔斯·皮尔森是名律师,同时也是社会改革者。他构想了一条铁路让那些居住在法林顿和克勒肯维尔的工薪阶层,可以住到帕丁顿以西美丽的村庄中。

那就是大都会线,它是皮尔森和想要赚钱的人一起建的。但是,地铁终归是老百姓的地铁。想想莱斯利·格林,他是个建筑师,爱德华七世时代的地铁站大多由他主持建造。他精心采用瓷砖来铺设墙面,效果非同寻常,就算文化程度不高的伦敦人,只看颜色就能认出那是他家门口的地铁站。

一战后,地铁交通建设的二把手法兰克·皮克,把源自工艺美术YD的设计理念照进了现实。他的设计兼顾实用性和审美需求,不能不说心系数以万计的通勤一族。从那之后,伦敦人眼睛看的字母,用詹斯顿无衬线字体印刷,优雅又富于现代感;脚下出入城郊的地铁站,由查尔斯·霍顿建造,水泥石砖搭建出了抽象几何美,一切都是哈利·贝克地铁图美轮美奂的再现。拜皮克所赐,伦敦人真是泡在蜜罐里上下班的。

这种突破重重阻碍的社会思潮延续至今——当你站在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还会为那里新建的地铁售票大厅感到兴奋。这或许是因为自1933年来,地铁归国家所有——不错,虽然布莱尔执政时期还上演了一场荒唐的公私合营的闹剧:打算通过把地铁交到一群会计的手里,来吸引私人投资。但投资还是夭折了,因为第一,地铁根本不会盈利;第二,没有了它,生活无法继续。

最后,除了在花销上有所削减外,地铁系统没关闭任何一条线路。再看看咱们的铁路。上世纪60到80年代,在铁路所有权之争中,国有铁路没能避免私有化命运。地铁倒是挺过来了——这要归功于肯·莱文斯通:他不仅引进了区域网络化管理,开创了自动检票关卡,还为牡蛎卡(编者注:伦敦交通智能卡)的发售铺平了道路。在莱文斯通做这些优化之前,地铁票跟私有化了的铁路相仿,车票繁杂得让人心烦。

虽然在多数“大站”,人工警卫被中央监控系统的摄像机取代,但地铁站仍有人工管理。他们大喊“小心车门”或者“向车厢里边走”,就像叫卖的货郎一样亲切友好。而当我们站在通往地铁的扶梯上时,我们靠右站立,作为被称为“先生和女士”的回报。

地铁是伦敦民间传奇的一部分。当我写关于地铁的每周专栏时,有人写信向我描述,“交通卡上的磨损”是真正伦敦人的标志。想获得这个资格,他必须在地铁上丢过雨伞,醉醺醺地从下行的扶梯向上跑,错过了末班车,或者在末班车上睡着,然后在终点站时醒来等等。

地铁乘客可以免于现代火车旅行带来的折磨。你的邻座不太可能用漏音的耳机看《波恩的身份》DVD;手机在地下不能使用;地铁上没有预订座位,所以你不太可能坐到了别人的位置上。

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铁路热爱者来说,地铁是特殊的案例。但是一想到伦敦,你就会想到伦敦地铁图。地铁是一个共同特征,是这座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和不朽纪念,而铁马仍在狂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3-2-26 21:30 | 只看该作者
伦敦地铁确实是个奇迹啊~虽说现在去乘坐感觉老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4-5-8 10: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