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午饭 于 2012-2-2 13:13 编辑
铁道迷的幸福天空
——人格问题与角色问题
拍照细心 待人用心 助人热心 说话贴心
我曾收到两封这样的来信,都是铁道迷的委屈问题,他们不吐不快!
有一个大学生在上铁道运输的课,教授说,台湾铁道师从1887年刘铭传时代通车,6月9日开工,所以6月9日是铁路节。这位同学立刻举手说,老师不对,台湾铁道是1887年动工,通车是1891年,6月9日铁路节好像跟刘铭传没关系,那是源自中国1891年6月9日,第一条唐胥铁路通车,而且是史蒂芬生的生日……结果。他说当下老师立即发飙!骂他你是铁道迷是不是?这个社会就是有你们这种铁道迷才会不得安宁,他当场愣住了。事后老师恢复了冷静,改口说铁路节6月9日怎么来的不重要,哪一年通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术领域,要重视理论与模式才对,历史都是随便人家乱讲的。
这位学生的资料来自我的工具书,他是问我,我的资料到底对不对?好像教授变得非常情绪化,完全不愿意听他解释,他到底哪里错了?
另外一个故事是一个大学助理教授说,他申请一个阿里山铁路观光行销的研究计划,结果审查时一直被退件。他里面大量引用我的著作当作参考文献,可是教授审查的评语是:阿里山铁路没有加入“刘铭传”兴建的贡献,而且未标榜阿里山铁路就是世界三大登山铁路。资料收集和文献探讨,颇有不足之处。他也是铁道迷,他知道日治时期1906年阿里山铁路才动工,兴建者就是河合铈太郎,刘铭传是清朝时代的人,1893年就告老还乡,显然这位学术大老,已经把阿里山铁路与台湾混淆在一起,而且官大学问大,还要硬拗到底;至于世界三大登山铁路?已经是历史的错误,是我率先发表专文澄清真相,林务局与文建会也老早澄清更正。
这位助理教授的资料来自我的工具书,他也是问我,我的资料到底对不对?好像这个学术大老明明不对,却故意在刁难,他到底哪里错了?
我想,我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好像都跟刘铭传有关系,也跟学术界的现状有关系。其实,让我们冷静地去思考,第一个是台湾铁道迷长久以来的问题,是“人格问题”;第二个是既得利益者的藩篱问题,是“角色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告诉这位年轻的同学,我的工具书资料没有错,但是他的发言时机与说话方式不太恰当,虽然老是说错了,如果他不要当场举手,下课后愿意私底下跟老师委婉沟通,甚至拿书给老师参考,证明他的意见是有凭有据的,我相信这位教授会为这位同学追根究底的学习精神,赞赏有嘉!学期末还会拿到很高的分数。我想,这种行为在台湾社会会称之为“白目”,也就是“社会化不足”症候群,是非虽然驾驭于感受,但是忽略感受,往往不能得到真正的是非。
因此,如果台湾铁道迷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天空,首要的关键在人格问题。所谓人格问题,是指铁道米经常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说话做事经常忽略当事者的感受与立场,而容易遭到挫折。除了少数人的心胸狭隘之外,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无心的,而且都是出于善良与热情,他们或许就是少了一份心机,这点也妆点出他们真诚可爱的一面,不能去苛责他们,我自己也是过来人。如果铁道迷能自我超越,告诉自己要学习做人要懂得“体贴”,如果别人不小心弄错了,不要只要强调“我对你错”,而是愿意一起追求知识,彼此“共创双赢”。增加这一份细腻与贴心,我相信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非常欢迎这个专业族群的,因为他们是热情的知识领航者。我还希望台湾的铁道迷,可以发起一个铁道米幸福公约;拍照细心之余,还能待人用心,助人热心,说话贴心
台湾总是把喜欢铁道的人归类成铁道迷,仿佛跟一般的游客族群,被明显的区隔,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甚至带有成见;例如每次铁道活动,路旁那一群等待拍照的游客,便成为铁道迷的刻板印象。然而,我看到欧洲与日本的铁道旅行,他们民众搭乘火车的热情是全民参与,已经迈向一个理性成熟的社会,因为铁道带给人们感动,他们都能感受,这个区隔就被打破。台湾铁道迷最具备这样的气氛,经常发生在花季的阿里山,火车来了大家簇拥拍照,现场拿相机的游客,与所谓的铁道迷已无从区隔。希望台湾社会也能更加成熟,这个偏见与成建能有打破的一天,全民都是贴到的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