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 岛 晨 报
“走进地铁深处”系列报道之二
“一炮能崩出两样石头”、“一镐能刨出一眼喷泉”,这是大连地铁建设者们对施工难度的形象描述。面对地铁建设史上罕见的自然挑战,大连地铁人不但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破解难题,还在全国独创了“拱盖法”。
一炮能崩出两样石头,施工难度全国罕见
一层层疏松的岩石,像一大块千层饼横截面,斜置于隧道最前端的“掌子面”上,一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清理碎石,他随手捡起两块不同颜色的石头对记者说:“这斜着长的石头本来就容易塌,石头的软硬还都不一样,你看,一炮就崩出了两样石头。 ”这是记者走进黄浦路附近一处地铁工地时看见的情景。地质复杂,是大连地铁施工必须面对的现实。
连日来,记者沿一条条钢筋焊成的扶梯走近多处地铁掘进“掌子面”,发现大连的“地下世界”确实千奇百怪,有的是层状的灰色岩石,有的是暗黄色的卵石,更有上为松土下为岩石的复合断面。专家介绍,大连地铁建设要面对几十种地质地貌,90%以上的区段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有些区段还要穿越千姿百态的溶洞。岩石上覆盖土层的区域、不同岩层的叠加处都容易塌方,时常像喷泉一样涌出的地下水更令人头痛。
此外,大连的城市建设史已过百年,地下的很多管线暗渠都是几十年前甚至日伪时期的老设施,现有资料根本没有记载,这些来历不明的给排水管线、暗渠更是可怕的“雷区”。专家认为,和那些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相比,大连地铁施工难度在全国都不多见。
8月28日发现塌方征兆,派人24小时盯守
今年8月28日傍晚,机场附近地铁工地出现了异常,监测人员发现,虹港路与圣林路路口东北角地表下沉1.6厘米。指挥部、施工和监理单位负责人马上决策,着手封闭下沉地段的地下施工“掌子面”,撤出现场工人。随后,施工单位用钻机对这一地段进行详细勘探,派人24小时看守。第二天凌晨5时左右,现场值守人员发现地面出现塌陷迹象,马上用蓝色铁板把这一区域围挡起来。随后,这里塌了一个约6×8米的坑。原来,塌方区域南北两侧各有一处雨水排放暗渠和来历不明的蓄水池,是暗渠和蓄水池的渗漏导致了这次塌方。塌方发生后,地铁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塌方第三天就填平了塌坑,修复了这一区域的管线、排水暗渠和路面。
相关专家表示,大连地铁工地发生的几起塌方,有些的确是不可预见和难以防范的。每次塌方发生,地铁指挥部和相关单位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大连地铁人发明了“拱盖法”
复杂的地质也让地铁建设者想出了应对的办法,“拱盖法”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招。记者走进西安路附近的车站工地,只见前方掘进断面上,由中间一根钢管柱和两侧侧壁岩石支撑的两个拱顶,像两把结实的雨伞支撑在现场工人们的头上。
这是专家和施工人员根据大连特殊地况创造的一种新工法。施工时,工人们先在施工断面中心位置的顶端和底部挖出两个小导洞,在两个导洞之间竖起钢管柱,把两个钢筋拱顶架在钢管柱和两个侧壁的岩石上,再给钢筋拱顶喷满混凝土,“拱盖”就形成了。工人们可以放心地在这个“拱盖”下开挖,“拱盖”成了最安全的保护伞。
据悉,“拱盖法”能够破解很多地铁工地面临的地层上软下硬难题,目前大连地铁14个用暗挖方式施工的车站都采取了这种新工法。 记者齐芳芳
“拱盖法”
工人们先在施工断面顶端和底部挖出两个小导洞,在导洞之间竖起钢管柱,把两个钢筋拱顶架在钢管柱和两个侧壁的岩石上,再给钢筋拱顶喷满混凝土,“拱盖”就形成了。它像两把结实的雨伞支撑在现场工人们的头上。
复杂地质情况
地下水多
90%以上的区段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越溶洞
有些区段还要穿越千姿百态的溶洞;
管线走向不明
地下的很多管线暗渠都是几十年前甚至日伪时期的老设施,现有资料根本没有记载;
岩层多变
一炮就崩出了两样石头,有些还是斜着长的,岩石上覆盖土层的区域、不同岩层的叠加处很容易塌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