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dapeng302 于 2011-6-9 21:16 编辑
南岗区利群街52号、56号门前路面坑洼多,群众说这里去年挖过,但回填修复不好,使得今年路面又坍陷。
哈尔滨市松北区是新区,与江南的中心城区相比,这个区的路都算是“青春少年”,可就是这些建了没几年的路,也已是满目疮痍。
据正在学海路维修的施工人员介绍,这条路途经哈尔滨商业大学门前,但车流量并不大,却年年都翻浆。在切割好的维修路段,记者用尺量了一下断面,路面的沥青和下面的白灰土层加起来是11厘米厚。一条路应该有多厚?据哈市道桥办十一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市内新修的一类街道路基都达到七八十厘米厚,一般街路也得在四五十厘米左右。可见,学海路只有薄薄的一层白灰土,怎能不翻浆?
据哈尔滨市城管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道路翻浆、破损353条段、13.88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市道路总量和总面积的15%和0.5%。这一数字还不含整条街毁坏的道路以及翻浆以外的其他道路病害。
除了自然因素外,道路翻浆严重的重要原因必须正视它并努力规避。
徐海平(化名),是一名从事路桥建设工作十余年的公司经理,常年忙碌在修路现场,他透露,一些业内“潜规则”也是造成道路使用寿命缩短、翻浆破损频繁的重要原因。
租些“执照”设法中标
徐海平的一个朋友原来是开酒店的,对修路完全是外行,但他听说修路赚钱后,就通过挂靠到某单位的方式开了个路桥A公司。徐海平透露,某条路修建时在全国进行招标,A公司本来没有修路的资质,但却借了10个执照。表面看,有10家公司一起去投标,但实际上无论哪家中标,都是A公司修路。同时,他们又找到徐海平这样懂道桥的业内人士,用公式计算出投标额,10家公司把投标的价格控制住。最后,果然是其中一家公司中标。A公司给借了资质却没有中标的公司拿3万元钱,算是来参与投标人的来回路费。给中标的单位中标额总数1%~2%管理费,即租金。
徐海平说,像A公司这样没有资质的公司去修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按规程操作。
层层转包瓜分利润
徐海平说,有一些修路工程标书上说明是可以转包的,但对转包的额度作出限制。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超出这个额度,或是发生层层转包的现象。
前两年在哈尔滨市一条道路招标时,徐海平所在的公司中标,却不想去干,于是就把这条路包给了B公司。按行规,徐海平的公司留下了中标款的10%,再除去2%的租执照钱,将剩下总中标额的88%留给B公司,即二级承包商。如果到此为止,二级承包商可以赚近20%的利润,还算好的。但实际上,B公司又留下10%,将这条路又往下包给了C公司。
由于C公司在理论上只能赚取不到10%的利润,还要承担在修建过程中的材料涨价等风险,肯定要通过一些偷工减料等办法来降低修路成本。现在从事修路的公司多如牛毛,竞争激烈,有时会导致四层、五层转包,工程落到最后一家施工单位时,如果在施工中不偷工减料就得赔本了。
选料时以次充好
徐海平说,许多修路公司为赚取最大利润,还在选料上做文章。用普通沥青代替改性沥青,一公里的路就能省出25万元。修路用的石材、沥青都有合格与不合格、高级与普通之分,其中差价相当可观。而材质的好坏,在路修完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C公司,为了提高修路的利润开始在选料上做文章。他们本该选用每吨6000元左右的改性沥青,而却最终选用了每吨3500元的普通沥青。这样,每修1公里道路要用100吨沥青,用普通沥青就可以省出25万元。还有石材,如玉泉石材交易市场出售的石材,就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他们在合格的石材中掺杂一些不合格的石材,这个就比较难检验出。而修完的路可能5年后开始坏,也可能10年坏,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
施工时偷工减料
不按设计的深度施工、降低材料配比等不规范操作,都是一些公司常用的伎俩。
在学海路,一位施工人员说,这条路本来就只有一层白灰土层,还偷工减料,应该一锹土加一锹白灰,但实际修路时一锹土只加了半锹白灰。白灰是起板结作用的,路面下的土压实后,上面的白灰土层板结得好,路的承重力才强。这条路明显是白灰含量低。
徐海平说,C公司在施工时也采用这类偷工减料的办法。设计中应该挖50厘米深,但只挖45厘米。挖的时候少挖,填的时候就可以少填,往里填石材等材料时就可以省下不少。还有比较常见的“减料”方法,包括在路面沥青的配比中减少水泥含量,水泥加得少强度就上不去,自然不抗压,就会导致破皮、坑糟、翻浆等问题。
监理公司拿人钱替人说话
一个修路工程,实施招标的单位是甲方,干活的公司是乙方,还有一个第三方,即监理公司。干活的公司每月向监理工程师报计量,监理公司审核合格,按月给干活公司发钱。而有些干活的公司给监理公司和甲方送钱,便能顺利通过审核。
网上无意中翻到的,虽然是去年的新闻,但是看完之后很有感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