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交枢纽场站的问题:设施用地要优先——公交场站建设要提速,据统计,秦皇岛人均出行换乘系数为1.6,从换乘时间、换成效率来看都非常低,这给市民出行造成很大不便。而减少换乘次数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多建设场站,实现出行一次到达。
市区或小区门前每晚都有停靠的公交车。由于没有始末车停车场,目前全市近七成的公交车辆要沿路停放。公交车被砸、被扎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公交正常运行,造成车辆损耗,也威胁着居民的安全。
到2010年底,全市现有公交运营及停车场23处,只有山海关汽车站、北戴河海滨站、秦皇岛火车站三个大的公交枢纽站,枢纽站严重匮乏。另外,多条公交线路密集处均无换乘便利的枢纽站,导致公交运营效率不高,公交车常常出现“列车化”、“长龙化”的现象。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秦皇岛处于中下游水平。
秦皇岛公交线网放射状结点少,场站配套设施缺乏,小区停车等扰民现象严重。秦皇岛公交认为,应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到旧城和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同时,应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按强制性标准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候车亭等设施,新建居民小区、机场、火车站、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要将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
针对全市场站不足的现状,加大公交车终点站的停车场、回车场建设,在公交公共交通场站基础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势在必行。但是从长远来看,秦皇岛还缺乏一个公共交通总体用地规划,来保证固定的公交用地来源。
二、公交路权要优先——公交尽量都先行,“衣、食、住、行”,“行”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尤其在“时间就是效益”的当今社会,行得好,行得快,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交通本是我市市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但是在现今道路拥挤的状况下,居民选择出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以自行车为主,公交车为辅,出租车为次的基本交通结构。近几年,我市每年自行车有所增长。在这些不愿乘坐公交车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称,主要是因为堵车、运行不准点、车速低、候车时间长等不得不舍弃乘坐方便实惠的公交车,而改换其他交通工具。的确,目前公交车在我市中心区域的平均运行速度只能达到每小时15公里,高峰时期的统计数据甚至还要低得多。秦皇岛公交车现在在市区运行可以说是每条线路都在堵,关键就是公交专用车道被占用无人管理或是公交专用车道的规划滞后。公交车速每下降10%的比例,客流就会流失1-3%。在小汽车和公交车的客载量上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辆公交车能坐五六十个人大的七八十人,一辆小汽车坐两三个人,一起堵在同一条路上,公交车的“优先通行权”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现在车速仅是90年代初运行速度的1/3。而且,我市绝大多数公交线路都很难保证正点率。如此慢的速度,最受影响的当然还是乘坐在其上的老百姓们。所以,大力发展公交不但便利经济,可使市民免受骑车长途跋涉之苦,而且路口自行车拥塞的局面也将得到改观。公交优先实质上就是百姓优先,大众优先,多数人优先。
在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队等部门的努力下,秦皇岛公交专用路网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已经规划建设公交专用车道3条、总长度30多公里,公交优先路口及信号灯无。还存在着马路市场、商贩占道等30多个影响公交车速的障碍点。为了加强道路整治,提高公交运营时速,缩短出行时间,市民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公交公司建议公安、交通部门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在路权使用、交通管理及信号设置上优先措施,合理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优先车道、路口专用线、单向优先专用线和优先通行标志等。
三、公交中途站点的规范问题:根据公交车的发展,对中途各站点要求不断提高,安全性、多功能性而且必须入站上下客,很多心急的乘客眼见目的地近在咫尺却无法下车,纷纷叫嚷让司机打开车门,而不少站在站台等待的乘客眼见公交车无法入站,纷纷跑到机动车道上要求上车,十分危险。相关部门应该注重提高站点容量,将规模较大的停靠站拆分,或者将站台改造成深港湾式,及时消化到达的公交车辆,适当缓解公交列车化现象。公交站台大部分都在绿化带上,为了乘客上下车的安全,在绿化带上站台应硬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