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离开了病房,当教堂的神父和遗嘱记录员推门进来的时候,病人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当然,对曼(MAN)公司客车业来说,事情还没有到这一步。人们正在试图对它再做一次紧急手术。
现在,Neoman作为拥有曼和尼奥普兰(Neoplan)两个客车品牌的客车公司,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子。2000年9月21日,曼和尼奥普兰在IAA商用车展上宣布双方客车业务整合时,谁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当时,他们将为此成立一个含有两个公司名字的名为Neoman的控股公司,而曼公司是惟一的股东。也在当时,这几乎令尼奥普兰的老板奥威特(Auwaeter)家庭下不了台。大鱼吃小虾,一个在斯图加特经营了65年的家庭王朝寿终正寝了。
此前,尼奥普兰的人会常常提到一个叫高卢的村子,它成功地抵抗了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侵略。尼奥普兰面对奔驰和曼这两个强大的罗马帝国,它的魔术棍就是创新和速度,这令尼奥普兰能够牵着列强的鼻子走。但是最终还是精疲力竭,最终奥威特家族不得不交出权杖。
但是,其实,一直到那时候为止,作为收购方的曼公司在客车业并不顺利,如同其他顺带也经营客车这个特种行业的卡车制造商一样。
曼公司从斯堪尼亚挖来一个精明能干又野心勃勃的人哈坎·萨缪尔森(Hakan Samuelsson)作为商用车部的领导。而他的前任已经将客车业装上新的轮子:1996年,曼在波兰开了一个新厂,将客车和卡车业分开经营。
曼客车的市场份额在增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奔驰公司新的氢燃料电池Citaro公共汽车刚刚上市时的弱势。榜样在斯图加特:戴姆勒在1995年收买了病态的凯斯鲍尔客车厂及其赛特拉品牌,并将它和自己的奔驰品牌客车成功整合在Evobus公司旗下。
随着曼品牌客车和尼奥普兰品牌客车被整合于一个公司旗下,它们应该向竞争对手发起进攻。但是最终到今天却是伤痕累累。
2008年2月,曼商用车部将客车业务整合到其组织之中。这样做据说是为了尽快提高和卡车部门的协作。曼公司的客车业务在收购尼奥普兰公司7年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出师不利
曼商用车部2000年报中宣称:这两个品牌将保留其各自的特征,品牌以及各自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同时曼在波兰坡森(Posen)和土耳其安卡拉(Ankara)的客车厂也得到了扩大。曼公司总裁鲁道夫·鲁普莱希特(Rudolf Rupprecht)预计客车业务2001年有5%的利润。
2001年中旬,对于两个品牌的整合,欧洲反垄断局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于是当年6月底,曼公司将曼品牌和尼奥普兰品牌归入Neoman公司。
理论上这种组合很合理:曼公司在公交车上很强势,而尼奥普兰则在旅游车方面有特长。但是曼公司2001年亏本了!
于是,降低成本的协同合作,共同平台战略,将劳动成本较高的件放到波兰及土耳其的厂生产等等关键词不断出现在2001年的年报上。年营业额为10亿欧元的客车业造成3600万欧元的毛亏损。
作为整合的救星,人们把汉思腾(Bengt Hamsten)作为专家挖来了。这个瑞典人本来是竞争对手Evobus公司的高层领导,作为赛特拉品牌方面的人参与了Evobus公司的建立。
他第一步是关闭了在柏林的有300员工的尼奥普兰生产厂。在国家对这个一度被分开的城市的经济援助结束后,这个工厂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新的格局是:曼在德国萨尔茨基特(Salzgitter)的工厂(生产底盘和公交车)主要生产低地板客车。曼品牌的客车在波兰(公交车)和土耳其(旅游车)生产。尼奥普兰品牌客车在斯图加特生产城际线(Cityliner)、星航线(Starline)和天际线(Skyliner),在普劳恩(Plauen)生产旅游线(Tourliner)和试制车辆,在皮尔斯廷(Pilsting)生产Centroliner,Spaceliner和改装客车,以及在埃伦海因(Ehrenhain)生产特种车辆和座椅等。
就在曼卡车业经过2002年的低谷走向盈利的时候,这一年,客车业却又以7200万欧元的亏损而成为公司的病号。曼集团公司总裁鲁道夫·鲁普莱希特称:“我们非常认真研究了客车事业部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接受一个长期需要补贴的客车部门。”
短暂春天
曼商用车部总裁哈坎·萨缪尔森宣布将生产厂转移到波兰和土耳其,并且将在德国的员工减少1000人。同时曼扩大其在波兰和土耳其的工厂并增加700名员工。
2003年曼又挖来范亨博格(Wolfgang Fahnberger)接替汉思腾。这个奥地利人曾是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Steyr-Daimler-Puch,奥地利汽车制造商,其斯太尔重卡技术在1980年代被曼收购,1998年,SDP成为加拿大麦格纳的全资子公司)的员工,在公司整合方面也不是生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