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太原市市长岳维藩力排众议,要在正太路的基础上修建一条长3公里,宽70米的大街!此事轰动了全国,要知道当时中国超过70米宽的大街只有北京的长安街!甚至中央开会时都批评了岳市长,说他有资产阶级倾向,搞大马路,大广场,大楼房。但是1956年,从五一广场到迎泽桥一段约3公里的大街还是胜利竣工,从此,太原人有了一条足以引以为豪的街道。它也被称为中国第二大街。(1956年拍摄)

1976年,伴随着太原新火车站的诞生,迎泽大街的第二期工程动土。两年之后,迎泽大街二期工程告竣,五一广场之东直达火车站前,又出现一条坦途,原称迎泽东大街,后并入迎泽大街。(文革时期五一广场)在迎泽大街建成后的30多年内,由于种种原因,太原的经济发展并未象岳市长预期的那样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车辆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在有时在迎泽大街上要等2、3分钟才能看到一辆车!(以下为八十年代拍摄)


广场以东路段。

天龙路口

青年路口

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太原的机动车大幅增长,即使是宽阔的迎泽大街也开始出现了拥堵。

2007年5月,迎泽大街拓宽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要从8车道达到12车道。同期施工的还有排水设施和街边建筑美化工程。




迎泽大街改造工程已完工。




迎泽大街全长10公里,由三部分组成,汾河以西部分的迎泽西大街,迎泽大桥和迎泽大街。
最初的迎泽大街从太原城的承恩门,即后来的首义门起始,经由迎泽门、直至西南城角达汾河东岸。而这两座城门以迎泽门规模最大,于是也成为“迎泽大街”得名的由来。而后的迎泽大桥、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由此一脉相承。
迎泽门(1907年法国汉学家拍摄)

首义门(1940年拍摄)

迎泽大街就是沿着两座城门之间的城墙的一条小路,由于正太铁路火车站修建在此,所以也叫正太路。
解放前的迎泽门外,前面是大片的空地,变戏法的、拉洋片的、耍毛猴的、演木偶戏的,练武、卖艺、卖膏药的都聚集在这里。赶马车、蹬三轮的吆喝声、骆驼队经过时叮当作响的驼铃声、偶尔有汽车经过时的喇叭声,锣声鼓声叫卖声不绝于耳。(1936年拍摄)
刚刚解放不久的太原城百废待兴,太原的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大规模的发展时期。而当时迎泽大街这个位置,还属于太原城的郊区,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图中放羊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迎泽公园。

提到迎泽大街,就不能不提到迎泽大桥,它的历史也有近百年!在民国以前,迎泽大桥的位置是木头搭建的浮桥。
在20年代出现了石台墩土桥。

1937年太原沦陷后,日军为了运输西山的煤炭给太原城中使用,就在这里架设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太原人称之为洋灰桥。它一直保留到1996年!(图中左侧较窄的桥)

而上图中右侧较宽的桥是1952年建造的迎泽大桥。

由于两座桥都十分狭窄,且建成都已45-60年,所以1996年市政府决定拆掉两座桥,架设一座宽达50米号称中国第一宽桥的新迎泽大桥。
美丽的迎泽大桥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