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东南大学的专家在“华东地区废弃物处置研讨会”上,详细剖析了目前南京垃圾中转站的弊端。专家认为,南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美观大方、现代感强、生态型良好,并配有附属建设,如公厕、绿化带、小型机动车停放区等”。南京市市容局表示,会考虑采用这种新式中转站的模式,杜绝中转站扰民的现象。
现状:
目前垃圾中转站让人厌恶
根据专家测算,以南京的生活垃圾日产量为例,仅小型中转站就需要168个。而目前,南京中、小型垃圾站全加起来才140余座。且主要有“地摊式”、“集装箱式”、“吊斗式”等7种,有异味、噪音、扬尘、污水、病虫害等问题,让市民非常厌恶。“又需要,又不想要,中转站就是这么尴尬”,南京市市容局的一名负责人很无奈地说。
东南大学的专家发现,虽然南京垃圾中转站均为中、小型,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但是,渗漏液具有极高的污染性,不应直接排入下水管网,且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臭气是亟待改善的重要问题,对恶臭的不适感觉是居民不愿其建在住宅附近的主要反对意见。
另外,垃圾中转均为开放作业,垃圾房式,没有采取绿化措施。与此同时,垃圾存放在屋内时间长、垃圾装车时间造成较大噪音。遇到管理人员疏忽的时候,还经常造成桶不入屋,或垃圾直接投放在垃圾屋外,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构想:
建得像“高速公路休息区”
垃圾中转站应该建得像“高速公路休息区”,这是专家描述的“新式垃圾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专家说,垃圾中转站的“主体建筑”周围必须有“附属建设”,比如公厕、绿化带、洗垃圾容器区、小型机动车停放区。总之,垃圾中转站应当是美观大方、简朴实用、现代感强、生态性良好,与周围环境协调。
垃圾中转站的“选址”是许多南京市民关心的问题,专家认为应当距居民住宅、商业楼宇10米以外。还可以借鉴上海经验,在城市边缘新建几个“大型转运站”,这个区域的绿化率要达到10~30%。为了减轻污染,垃圾中转站还应配备除臭系统,设置负压抽风除臭系统,采取隔音减噪措施。
这次研讨会汇集了华东地区许多环保专家,南京市市容局也派出了全体处级干部到会学习。当谈到专家提到的“新式垃圾中转站”和“分类压缩转运车”,南京市市容局的负责人表示,垃圾中转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不解决扰民问题,就发展不下去”。他们将派工作组外出考察,并考虑采用这种新式的垃圾转运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