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是我国第一个“无车日”,我省多个城市在市区划定了“无车区”,并举行各种各样的宣传、体验活动,倡导市民在这一天“绿色出行”。但本报记者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现场采访发现,市区普遍出现了“一边顺畅,一边拥堵”的现象——“无车区”内的街道,因为采取了交通管制,车流量明显减少,但在周边路段甚至一些主干道,堵车现象反倒比以往有所加重。
“无车日”出现堵车现象,说明这些城市上路的车没有减少,尤其私家车没有“休息”。从本报记者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
正因为“无车日”堵车,所以不少人就认为“无车日”是“作秀”,甚至认为效果适得其反,“以后没有必要搞”。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有车族,他们在“无车日”照开不误,大家挤到一起,所以就有了“恼人体验”。但无车一族的感受恰恰相反,他们在“禁车区”的道路上畅快地骑车,悠闲地散步,公交车比平时也快了不少。他们在“无车日”里享受到了更多出行的快乐,看到了城市对他们的尊重。
烟台市交通局在今年的公交周及“无车日”期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市民对“无车日”持赞同态度,半数以上的市民认为应该每月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并且应该将区域扩大。市民们希望“无车日”不要成为一种口号和形式,而是能真正起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由此看来,“无车日”堵车现象恰恰说明,有车一族“绿色出行”的意识还不够,“无车日”活动不是没有开展的必要,而是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假如有车族都能尽可能多地践行“绿色出行”的号召,“无车日”何来堵车?
“无车日”并不是叫大家都不开车,而是倡导一种环保意识。万事开头难,第一个“无车日”出现堵车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如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不改变,我们的城市真有一天变成“停车场”,变成“雾都”,到那时再提倡“无车日”,恐怕就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