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优先与“黄金平衡点”
提及太原的交通,郭志先生满腹牢骚:“以前坐公交车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还得步行一段路再换乘公交车去单位,太辛苦了,只好买辆车。”他说,如果公交车能更快点,换乘更方便点就好了。
市规划局2004年的一份交通调查报告显示,我市的公交车平均时速21.5公里,在全国处于较差水平,如此,谁还愿坐公交车呢?
公交一公司的张爱国经理对公交车的晚点、误点问题也很无奈。他说,我市早已在迎泽大街、建设路等主干道开辟了公交专用道,但效果并不好。贯穿迎泽大街的1 路、611路,平均时速仅16公里,这在市区线路中,已算较快。在张经理看来,要想提升公交车速,除加强硬件设施外,交通管理必须跟上。此次,迎泽大街、南内环街等道路上新建了公交专用道,效果会如何呢?张经理认为,要想公交车畅行,一是要严管重罚抢道的车辆。二是学习外地城市,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此次南内环街改造,将公交专用道建在路中央就很好,信号灯提前探测到即将过路口的公交车时,就及时开启绿灯,这样,公交车的时速和准点率都不是问题。“公交车一路畅行,谁不愿意坐呀?”张经理笑着说。
多年研究太原城市交通的张雪梅教授,十分认同张经理的观点。她认为:“道路改造后,我市必将迎来一个机动车猛增的热潮,因此,我们必须在疏导交通与社会的发展中寻找一个‘黄金平衡点’,优先发展公交最适合。”
其实,如何让公交线网更优化?市民乘坐更便捷?这
也是市建管委城管处梁月花处长一直想通过此次道路改造解决的问题。她说:“我们一直坚持路修到哪儿,公交车就开到哪儿。今后几年,公交会随着大批道路的修建得到长足发展。9月初,滨河东路将新开设一条线路,市民游览汾河景区更方便了。”
城际公交形成“1小时都市圈”
在榆次搞服装生意,经常来太原进货的周燕女士对901路城际公交情有独钟。她为我们算了笔账:901路开通前,她租车来往于两地,每次得花上百元。901 路开通后,给她提供了极大便利。“我现在有车了,去太原进货,还是愿意坐901,来回用不了10元钱,省钱又方便。”周大姐笑着说。
“现在,901路是省城效益最好的线路之一,两地居民对其都有了依赖感。”公交三公司的负责人这样说。901路开通4年来,日运营趟次就不断增加, 2005年,901路、901(支)路还换成了双层巴士,共30辆车,每天发车125趟,周末还增加趟次。同时,晋中公交在901线路上也安排了50辆车。
对此,太原理工大学的张弛老师称之为城际公交带来的“1小时都市圈”效应。他说:“跨区域交通是现代化都市发展的纽带,也是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关键的基础条件。目前‘同城效应’已开始显现,加之区域内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日益频繁的物流和人流,使太原和晋中城际间的‘1小时城市圈’已经形成,而快捷便利的城际公交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现有的201路外,机场大道周边年内还将新增两条公交线路。”市建管委梁处长又带给我们一个好消息。这些线路将极大地方便居住在机场大道沿线的嘉节、范家堡、红寺村、小吴村等地的市民,有了这些线路,太原、榆次两地的人们,不到1小时就能到达市区内任何地方。同时,榆次也将陆续开通多条来往两地的公交线路,忙碌的901路将不再寂寞。
留学芬兰的冯帆,目前在家休假,看到家乡的飞速发展他备感自豪:“这次从机场出来,我就听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太原正在修建机场大道。建成后,它与滨河东路、太榆路、大运路、长治路等市区主干道连通。除新开通的线路外,各主干道上现有的公交线路也会向机场方向延伸。市民无论开车,还是坐公交车,不出1小时,都可快速直达太原机场,太方便了。”冯帆强调,太原机场扩容成为北京备降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极大地提升太原的交通地位。
立体交通与“复合交通走廊”
滨河东路的车量分流能力越来越差了,对此,120急救中心的司机师傅深有体会:“滨河东路开通时,从新建路到中心医院,最多用5分钟。现在不行了,从南向北,有十几个丁字路口和信号灯。以前,急救中心只有一个站,接到急诊后,市区范围内15分钟内都能赶到。现在分站增加了,我们的承诺却难以兑现。”
“快速化改造后,滨河东路会再次吸引广大司机的目光。”工程负责人介绍说:“此次修建的立交匝道,就是将集中在各路口的车辆直接分离,消除相互干扰。届时,时速可达到80公里,应该是市区内最快的路。同样,这条路上新开设的公交也是最快的。它将长距离快速公交和旅游专线相结合,站点间距较长,在1.5至 3公里之间。其实,机场大道和迎宾路的立交改造与滨河东路是一样的效果,车速都会明显提升。”
对于此次道路的立交改造,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刘教授比较满意。他一直因“太原市是省会城市中唯一处于平面交通的城市”而郁闷。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单一的交通模式将严重阻碍城市快速前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