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5年增3倍必要时收拥挤费
2004年开始编写的《南京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已基本完成,并于日前提交南京市委常委会讨论,年内有望由政府正式发布,《白皮书》针对目前机动车飞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急剧加重等顽疾开出“药方”,更明确了“公共交通优先”这一交通建设的原则。据悉,这是国内继上海、北京之后的第三份城市交通白皮书。
>>数据
3年后私家车破50万辆
近几年机动车数量的疯狂增长是导致城市越来越堵的“罪魁祸首”,而私家车数量的异军突起又成为机动车飞速增长的主力军。根据《白皮书》中的预测,如果不加以适度引导,到2010年,南京市机动车总数将达到100万辆,其中一半将是私家车。
私家车5年增了3倍多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连续5年对私家车上涨情况进行监测,一位专家告诉记者,2002年的时候,南京市私家车一共只有5.6万辆。“那时候我们还在想,起码要3年以上才能突破10万辆,可实际上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突破了我们的预期。”根据他们最新出具的交通发展年报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南京机动车总数已经达到73.2万辆,其中23.9万辆为私家车,是2002年的4.3倍。
目前已逼近30万辆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不无担心地说,“到目前为止,南京私家车估计已接近30万辆。如果不加以干预,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南京市机动车数量还将成倍增加。”机动车数量暴增后给城市交通带来的负担已开始显现,根据技术人员对于南京老城主要进城路口清凉门、草场门、汉中门等地早晚高峰的监测情况可见,从2004年开始,高峰期拥堵时间越来越长。另外珠江路、汉中路、城西干道等城市主干道,早已处于超饱和运转状态。
3年后再增加20万辆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一位长期从事数据采集的工作人员透露,今年以来,南京私家车几乎以平均每天350辆左右的速度继续攀升。他介绍,根据《白皮书》的预测数字,预计到2010年,南京市私家车保有量将达到50万辆,机动车总量也将达到100万辆。而到2020年,南京市私家车数量可能达到90万辆左右,机动车总量超过150万辆。
>>对策
老城择机收取拥挤费
未来几年里,南京城市交通如何应对这场汹涌而来的“车潮”?对此《白皮书》中给出了“分层控制、有序引导”这一原则,利用经济杠杆等手段进行调控。
老城严格限制小车
《白皮书》指出,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老城内、特别是中心区,对小汽车采取较为严格的限制方针,确保这一区域内以公共交通为主,减少道路上机动车的行驶数量;在老城外、绕城公路以内的地区,对小汽车有序引导;对外围新市区、新城以及其他地区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继续严格限制摩托车发展,严格执行摩托车禁区制。
提高老城停车费
“经济杠杆是控制机动车进城非常有效的工具。”专家介绍,根据《白皮书》中的原则,未来要进一步调整停车费率,要让老城、中心区的停车费更贵;高峰时期停车费比平时更贵;路边停车位的停车费用要比在地下或立体停车库的停车费用更高。
地铁口要有停车场
专家介绍,要想把更多“有车族”吸引到公共交通中,首先要方便他们换乘。因此《白皮书》要求在新市区、新城和新城镇规划时,必须高标准配置道路和停车设施,在主城外围地区地铁口、公交场站附近等建设停车换乘措施,鼓励外围居民换乘公交进城。
必要时收取“拥挤费”
专家介绍,“对部分通道、中心区等地实施高峰期道路拥挤收费”已明确写入了《白皮书》,不过他认为,开车进城收费,这可能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实施的调控手段。目前情况下南京尚无需采用此调控政策。
南京暂不限制上牌
最近,有传言称南京要限制车辆上牌,专家指出市民暂时不必要担心。他介绍,交管部门也就此问题做过讨论,认为目前南京城还处在一个道路建设的高峰期,快速内环、地铁2号线等工程相继竣工后,现有交通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无需通过这种“激烈”的方式去限制机动车发展。另外专家认为,未来的交通压力并不单纯由机动车造成,更多还是需要合理引导。
关于地铁———
2015年三个新市区都通地铁
地铁1号线成功运营,地铁2号线、1号线南延已经开工,2号线东延仙林将于年内正式启动。
南京下一步轨道交通的建设会如何布局,2010年前后市民还会享受到哪些地铁线带来的便利?对此《白皮书》里也给出了答案:除了现有线路外,到2015年前后,江北、仙林、江宁将全部都能享受快捷、方便的地铁服务。
5年内2号线通江北
地铁2号线也要过长江。从地铁2号线西延规划大概线路来看,2号线将会过江直达浦口。
据悉,由于纬七路过江通道提前启动,调整后的地铁2号线将利用这个建设契机,从集庆门大街向西至上新河、江心洲,过江到达工业大学继续北进,然后向西到达江北高速铁路站换乘枢纽。
河西市民在地铁集庆门站乘坐2号线西延线,只需两站就可以过江到达江北新市区中心。
南京地铁总公司有关人士透露,今年将做好西延过江的前期研究工作,如果进展顺利,预计2012年建成通车。
3号线先于6号线开建
3号线、6号线究竟谁先上马,《白皮书》中有了明确答案:3号线先建设。3号线起于规划中的南京南站,沿宁溧路北上,经长乐路、建康路后再沿太平南路、太平北路一直往北,经市政府到新庄再折向西北,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过江,最终到林场站。
全线共有19个站点,线路总长30.8公里,计划投资129.49亿,目前已着手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
前不久,本报曾独家披露了3号线全线19个车站的站位、规模已基本确定,并力争国务院、发改委审批。
江宁轻轨“十一五”开建
根据《白皮书》,东山轻轨环线和江北轻轨9号线,将于“十一五”期间启动建设。
其中东山轻轨呈环状,初步思路为从东山老城北边的文靖路与南北向的天印大道相接,然后西折向诚信大道至殷巷,西行将军大道北上,最后东折接胜太路、文靖路,根据规划,东山环城轻轨将在文靖路站与6号线换乘、在百家湖站、殷巷站与机场线换乘,车辆段设在殷巷站以东。
江北轻轨也称为9号线,它将沿大桥北路从北向南到中心路后,顺中心路向东延伸,至柳洲路北延后再折向南,连接浦口区其他地区,布置站点两个,一个与泰冯路上的地铁3号线站点结合,另一个布置在柳洲路北延与大桥北路相交处东侧。
关于人行道———
专门给行人自行车留空间
现在老城里有个怪现象:骑车人和行人被逼得越来越窘迫,也引起了许多老百姓的不满。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各方高度重视,保障行人、非机动车路权也明确写入《白皮书》。
调查:半数老城路损失慢车道
这几年南京缩窄、消失的慢车道究竟有多少条?恐怕没有人能数得清。南京市建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乎每一次大的施工或道路出新,都会造成一些慢车道被侵蚀。尤其是十运会前,老城里一半以上的道路没有了慢车道或者部分消失。记者通过两天采访发现,新街口、鼓楼、洪武北路、丹凤街、白下路、建邺路、珠江路、升州路、建康路等老城核心地区,就有十几条主次干道慢车道缺胳膊少腿。另外还有一些新修的道路,慢车道非常狭窄,仅容一两辆自行车并行通过。要想找一条从头至尾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严格分离的标准道路,只有在河西等新区或是龙蟠中路等新建道路上才能够看见。
影响:战略顾问关注慢车道
为编制《白皮书》,南京特意通过国际招标,选中了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英国阿特金斯咨询公司为战略咨询单位。上海交通所的国内《咨询报告》中专门对南京非机动车出行状况作出评价:自行车在交通出行结构中仍占到44%,是南京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但自行车却没有相对独立的通行空间,主要在主次干道通过机非分隔、地面划线等方式混行,交通效率不高。
对于行人而言,阿特金斯公司在国际咨询报告中分析指出,目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道路中间过街设施不足,这使得行人不通过长距离绕行很难穿越主干道;二是行人与骑车人经常产生冲突;三是路中央极少有为行人设置的安全岛;四是在为盲人铺设盲道的同时,很少有设施为坐轮骑的残疾人提供方便,尤其是在地道和人行天桥。
目标:构建独立的步行空间
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们指出,对于南京来说,近期要建设完善中心区行人过街设施、人行道,形成相对独立的步行空间,同时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建成无障碍设施系统;远期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不断挖掘人文内涵,提升步行空间的品质。
对于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近期可将出行比例控制在40%以下,梳理主城区支次路网,构筑相对完善的自行车网络,减少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率。远期非机动车出行比例下降到30%,形成独立、完善的自行车网络,使非机动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衔接方式。
同时,要引导长距离非机动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并做好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
对策:将步行交通引入地下
加大地下空间开发,人行引入地下。《白皮书》指出,要结合老城改造,扩大和完善新街口、夫子庙商业步行街区,建设湖南路地下商业街,利用地铁、隧道建设大量增加地下过街行人通道,将行人引入地下,实现人车分离。
车道配建安全岛。《白皮书》要求,今后4车道以上道路必须增设路中人行安全岛,增加触摸式行人过街信号灯,交叉口信号灯要保障行人过街时间。
开放学校、商场、医院等,方便停自行车。《白皮书》提出,要明确自行车存放管理的责任单位,保障停车者的安全,在中心区商业街、公交枢纽、地铁站等换乘点要增设自行车公共停车设施,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商店、商场、医院、学校等建设和开放自行车停车场。
关于车库———
南京一户可买多个车位
一家一户只能限购一个车位,这是很多购房者所熟知的车库销售政策。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炒卖车库的投机行为,但对于那些拥有两辆以上私家车的家庭却造成了诸多不便。昨天南京市房产局专门发出通知,对这一政策作出最新调整和解释。有关负责人称,南京将放宽车库购买政策限制,只要楼盘销售完毕后仍有车位可售,小区居民仍可购买。
售完房车库可放开卖
“老规定虽然有效限制了炒卖车位的投机行为,但如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家庭购买了两辆甚至更多车辆,可由于政策限制,小区没有办法停。”房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这些新情况,房产部门特别发出通知,对原有的车库销售规定放宽限制。新规中要求,对于新建住宅小区,商品房已全部销售完毕,尚有部分车位未售出的,可根据《关于商品房附属房屋转让等问题的若干规定》,开发企业在销售车位时,可不受“一房一车位”的限制。
剩余车位必须要公示
有关人士介绍,新规对商品房已销售完毕仍有车位销售的情况作了详细规范。“开发企业在销售该部分的剩余车位前,应在小区主要入口处、停车库的入口处张贴公告。告知小区全体业主:目前小区尚有多少个车位尚未售出,拟向全体业主,包括已购车位的业主进行销售。开发企业应在公示一个月后,方可敞开销售。”
市房管局商品房管理科科长方雪琴对此作出解读,首先是“一套房买多车位”的前提条件是“商品房销售完毕”,这一时间节点是整个项目结束,并不是哪一期结束;其二,“敞开销售”的对象依然是小区的业主,外来人不能来买车位。
“近段时间,有业主投诉开发商暗箱操作车库销售,为此房管部门特别发出销售规范说明。”目的是保证未购车位的业主优先购买权,以及对车位销售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通知还要求开发企业向房产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将出售车位的公示内容、公示时间、公示地点及公示照片上报,由房产部门进行抽查和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及损害业主的行为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