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山西太原的温如云来电请记者将他的寻亲资料从孤儿档案中撤出。
温如云找到的家,在安徽和县。家中父母皆逝,只有65岁的姐姐陈寄兰与57岁的哥哥陈寄声。
兄弟初相认
5岁以前的记忆,在温如云脑中是一片空白。1970年前后,15岁的他明白身世后,竭力回溯记忆的源头,绞尽脑汁也翻不出关于生身父母或故乡风貌的半点信息。然而山西太原的家中,养父母对他的百般宠爱,也让他寻根的念头渐渐消弥。十多年前,养父母相继辞世,他越发深切感受到“孤儿”二字意味着什么。他开始心存一丝幻想:他的亲身父母一定还在!
寻亲的路很艰辛,费尽周折,他所查到仅有的资料是,他于1955年7月18日出生,1959年底,他的户口从南京太平门派出所迁往太原。再往下推,他应是在1959年底从南京市孤儿院被养父母抱走。
进孤儿院以前他在哪?
他不放过寻找答案的一切机会。因此本报举办的首次南京孤儿寻亲会,正在内蒙出差的他一听到消息就买了车票赶来。
他是幸运的。29日上午,就有人拿着《金陵晚报》点名要找他。来者是安徽和县57岁的陈寄声,与他相貌酷似。会场上两人就被其他寻亲者认定了是一对亲兄弟。
姐弟大团圆
欣喜之后,陈寄声带给温如云的是一个坏消息:他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了。1959年春天,父亲就死在饥荒中,此后不久,母亲把5岁的小儿子丢到南京下关,独自一人拉扯另外一双儿女,撑不住时,又改嫁到南京。1997年,老人临终时,含泪嘱咐:一定要把弟弟找回来!
这个担子,更多的是落在比那个送走的小弟年长十余岁的大姐陈寄兰身上。从本报看到温如云的资料后,在南京一家公司做门卫的陈寄声特地请了一天假,没成想一到会场就认下了弟弟。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当即打电话给远在安徽芜湖婆家的大姐,让她来。当晚8时许,寻亲会结束4个小时后,温如云与陈寄声在忐忑不安中等来了大姐陈寄兰。坐在本报综合新闻部会客室内,姐弟俩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互相打量。而陈寄声则不时地问记者:“你看看,他跟大姐是不是长得更像一些?”
确认骨肉亲
温如云还是不敢相信寻亲如此简单,再向大姐问一番当年丢弃弟弟的情形后,他用颤抖的手从怀里掏出几张照片来。那是他自幼偷偷收起来的老照片。他指点着递到大姐面前:“这个是我,你看跟你印象中小时候的弟弟像吗?”
大姐眯起眼睛来仔细端详,连连点头:“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
4月30日凌晨,离别报社时,温如云叮嘱记者,还没做医学鉴定,他希望暂时不要报道。“真正确认了,我再给您来电话报喜!”见记者答应下来,他又说了实话:“我实在是太高兴了!估计这回就是了!可天下会有这么好的事吗?我真怕自己是在做梦呢!”
昨日下午,他再度来电,那声音仿佛已从梦中醒来。“我的寻亲资料就不要再上网了吧,免得其他家人误会。我跟安徽的哥哥姐姐已经做了全方位的检查对照,肯定就是一家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