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模拟中巴车燃烧 内环东线隧道进行排风排烟试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8 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下午1:30左右,龙蟠中路新建的一段隧道里面突然燃起冲天大火,霎时间隧道内滚滚黑烟顺从隧道出入口两端的天并不断涌出地面,过往市民驻足观看,一位市民甚至在大光路就看到了冲天黑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隧道里发生火灾?还是在举行消防演习?原来都不是,这是国内首次进行的一场隧道通风、排烟的科学试验。试验内容则是验证隧道的一项全新技术——“天井排风法”究竟管不管用。

  记者昨日现场跟踪采访,记录下这次试验的全部过程,专家介绍,这次试验意义非同寻常,一旦试验成功,对今后国内城市隧道防火设计标准的调整、完善都会有重大意义。

  技术:隧道排烟用“天井”

  细心的市民可能早已发现,刚刚通车的龙蟠中路路面绿岛位置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混凝土砌成的“天窗”。

  市建委副主任邹建平介绍说,这些“窗户”是专门为隧道开的,可以自然排放车辆在隧道里产生的尾气。

  邹建平介绍,全长2.2公里的隧道开了20多个通风并,每个通风井面积约32平方米,就像一些家庭阁楼里的天窗,车辆排放出的尾气以及火灾中产生的浓烟可以随时通过它们排出隧道。

  “这是国内城市隧道第一次采用这种技术,我们专门成立专家组,进行‘城市隧道自然通风和火灾工况’课题研究。”邹建平介绍,在研究阶段,专家们建立了隧道自然通风的数学模型,完成自然通风计算的三维模拟,并通过了专家鉴定。“今天的现场试验就是要模拟真实情况看一看,‘天井通风’到底管不管用。”

  现场:9台监视器监控

  这次试验由课题组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龚延风教授主持进行,地点在月星家居段隧道内部。龚教授介绍,试验分3个点逐次进行,分别为隧道进口、中间段和出口处,技术人员在试验过程中将全程监测浓烟水平扩散时间、扩散范围;采样分析烟气温度、能见度变化;浓烟下降到安全高度所需时间;浓烟下降的最终高度等多项数据。为此技术人员在隧道内临时设置了9个监视器,通过多媒体屏幕记录试验情况。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一个试验点都竖起了许多竹竿,竹竿上每隔一段就缠绕一条不同颜色的布条,技术人员介绍,这些布条分别代表4米、3米、1.8米等高度,浓烟产生后首先会聚集在顶部,然后逐渐下降,竹竿就是用来记录浓烟每下降到一个高度所耗费的时间。“1.8米是人员逃生最后的安全高度,浓烟越晚到达,说明天井越管用。”

  试验:模拟中巴车燃烧

  13:20,试验即将开始,几名工作人员在3个并排放置的大铁框里倒上了大量柴油。专家介绍,燃料的量是严格控制的,保障火灾功率维持在7.5MW,时间20分钟,这棺当于一辆中巴车等中型车辆发生火灾时的情形。3个试验点中,有两个位于隧道出入口两侧,最接近隧道天井。

  13:30,一位负责人下令“点火”,大火冲天而起,1分钟后滚滚黑烟就盘踞在了隧道顶端,形成厚厚的“云层”向下压。然而“黑云”压到距离地面4米左右的时候就停滞不前了,开始向顶部两头蔓延。原来隧道天井开始发挥作用,这些浓烟找到出口后,“拼命”往外钻。半个小时后,大火被消防人员扑灭,浓烟也基本散去,在此期间隧道内始终保持良好的能见度。地面人员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体验:感受“零能见度”

  天井口的试验显然效果不错,但是最考验它功效的试验点则位于隧道中部的暗埋段,因为这个试验点距离两头的天井都有近200米的距离。

  下午2点30分左右,暗埋段试验开始,依然是冲天大火、滚滚浓烟,但是记者却体验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起初大火燃烧2分钟后,顶部烟层大约维持在距地面4米左右,并逐步向两头蔓延,7分钟后烟层有所下降,但视线保持较好,10分钟后情况迅速发生变化,烟层下压到2米左右,这时空气中能见度越来越差,隧道内部的黄色照明灯光渐渐消逝在烟雾中。

  15分钟后烟气越来越浓,几乎已是伸手不见五指,呼吸也觉得不太舒服,记者赶快将试验前发的口罩戴上。

  半个多小时后烟气慢慢散去,昏黄的灯光也逐渐显露出来。

  记者走出隧道,看着刺眼的阳光有如“重见天日”,这时脸上已被熏黑,白色裤子也变成了黑裤子,不由感叹黑烟的可怕。

  安全:隧道逃生有底线

  隧道发生火灾后最怕什么?很多人回答可能是高温、火苗。然而昨日试验现场的消防人员的答案却是浓烟。

  因为火势的蔓延需要时间,尤其是隧道内部大部分为阻燃材料,更为大火增加了障碍。

  可是浓烟则不同,相对封闭的环境内浓烟自上而下一层层覆盖,无孔不入,纵观所有隧道内火灾,大部分遇难者都是因烟熏窒息而亡。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城市隧道安全疏散有一些必要条件,即逃生时一般要求烟气温度不要高于80摄氏度,烟层高度高于1.8米,最小能见度不低于7米,一旦低于这些条件人的死亡概率就会增大。

  国家对于隧道安全疏散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地铁站的安全疏散时间为6分钟以内,从试验来看,足足10分钟后状况才恶化,这说明现有隧道天井排风技术足以支撑人员逃生时限。

  趋势:北线工程也用“天井”

  “从目前试验情况看,基本达到预计目标,但还需要回去后进一步研究分析,以便优化。”南京工业大学龚延风教授介绍,新技术相比传统机械排风节约了直接工程投资1200万元,建成后,每年还可节约运营费用150万元—200万元。

  南京市消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天井自然排风是目前隧道防火的全新尝试,一旦发生火灾,通风口迅速排出烟雾,消防人员也可从出烟口及时判断火灾地点,及时实施营救。因此如果这一科研项目最终成功,对于今后完善城市隧道防火、排烟等设计标准都有重大意义。据悉,即将开工的新模范马路隧道工程也将采用“天井”技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7-1-18 21:09 | 只看该作者
虚惊一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4-5-13 19: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