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铁?北京的神秘怪圈
------------------------------------------------------------------------------------------------------------------------
2009-11-16 新闻来源: 文明杂志
撰文/踏雪有恒 亢宾 摄影/李天垠 曹海鹏 河马 罗先明 亢宾
支持/环铁时代美术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
翻开任何一本北京地图,都可以看到城区的东北角有一个铁道圈成的神秘圆环,这就是著名的环形铁道试验场。作为新中国铁路事业的见证者,今天的环铁不再是铁道机车一统天下的局面,毗邻798艺术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吸引艺术家们纷纷来到这北京东五环外的“**地”。艺术在环铁内正待进行新一轮大提速,一个宏伟的“大环文化区”或将横空出世。
环铁——神秘的大圆圈
翻看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册北京市交通图,都会发现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兀然标示着一个奇怪的巨大圆圈。从图例中看出,这是一条首尾相接呈正圆形的铁路线。这段铁路为什么要建成正圆形呢?这个城市中“麦田怪圈”式的壮观地景在万众瞩目的首都北京,为什么异常低调地偏居一隅?这个谜一样的“怪圈”似乎在有意回避着人们的视线,显得神秘莫测。
其实,这个巨大的圆圈是有名字的,它的全名叫“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综合试验基地”,简称“环铁”。环铁的周长足足9公里,大环半径1432米,占地64公顷,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一个大型铁路综合试验基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手段等,都有赖于环铁这一科学试验场所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试验依据后才能投入实际应用。
环铁的诞生,可以看作是新中国铁路事业起步与发展的见证。1954年,援华的苏联专家库·沙洛金向中国铁道部门提出应建立环行铁道试验基地,以用于中国铁路机车车辆系列运输装备在实验室以外进行各项科学试验的建议。库·沙洛金认为,根据苏联的经验,建设一个专供科学试验的环行试验铁路,可以按照科学试验的要求,按计划进行各项试验,既不受在运营铁路线上正常运输的限制,也不受铁路限界的影响,又可充分安装各种试验用的仪器设备等。中国ZF最终采纳了苏联专家的建议,并于1955年报请国务院同意,于同年10月派出10人专家组赴苏联专程考察环行铁路试验线的建设与管理经验,考察组回国后向国务院和铁道部作了考察情况的详细汇报。
环铁的选址之谜
1956年3月,经中国铁道部部务会议决定,并由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亲自批准,在北京东郊的东坝村西北地区(现该地区地跨今朝阳区的崔各庄乡、金盏乡、将台乡、东坝乡)选址,建设环行铁道综合试验基地。当年为何将环铁建设区域选在远离市区的东郊农村?决策者们颇费了一些脑筋,由于铁路机车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试验列车在经过铁路线路与城市道路的平交道口时具有危险性。因此,世界上建有环形铁道试验线路的国家,一般都把试验线路建在远离市区、人口相对稀少的市郊地区,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在选址建设环行铁道试验基地时,除考虑了以上的基本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中国诞生不久,国内外政治斗争形势对新生共和国还十分不利。这个事关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今后成为铁路重大技术装备实验研究场所的环铁,则不得不考虑保密稳妥、便于防卫等安全因素。所以,中国的环行铁道试验线就选在了当时还十分偏僻且人口稀少的北京东郊地区。环铁还处在设想当中时,就已经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环铁的具体建设方案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负责勘测设计,1956年10月开工建设,1957年12月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1958年初投入使用。环铁与当时苏联的谢尔宾卡环行试验线以及后来的斯洛伐克威利姆环行铁道试验线、美国普韦布洛铁路运输技术试验中心、罗马尼亚法乌利依环行铁道试验线基地一道,并称为世界五大环行铁道试验基地。
“和谐号”从环铁走出
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环铁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共进行了各类试验研究近千项,试验成果直接为新中国铁道建设事业服务。这其中包括一些标示中国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试验,如万吨重载列车牵引试验、旅客列车扩大编组试验、各种国产机车车辆及动车的性能试验、进口内燃以及电力机车的验收试验等。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40”运载火箭燃料运输试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各型运载火箭不断研制成功。1985年5月,铁道部受国防科工委和航天工业部的委托,要求协助进行代号为“140”的液态氢燃料特种货物的装载和运输试验。这是一项国家航天重点试验项目,必须全力以赴完成好该项试验任务。由于使用铁路运输液态氢燃料,这在我国尚无先例,且长途运输时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所以需要在进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第一手实验数据后,才能投入实际应用。为此,铁道部要求环行铁道试验基地不讲任何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安全有序地完成这一重大试验任务。
环铁试验基地为此专门召开了试验工作准备会,并组成了精干的参试人员队伍。试验开始后,装载着运载火箭液氢燃料的重车,在环行铁道上一圈接一圈昼夜不停地运行,就这样连续运行了上百圈。参加试验的工作人员也是日夜奋战在试验第一线。在试验车上,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各种实验仪器,随时记录仪器上的测试参数,在运转调度室里,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调度着试验列车的运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家不归”、“轻伤不下火线”,成为那个时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家无私奉献的普遍注脚。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试验任务圆满告成,为安全运输液态燃料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这在环行铁道试验基地的发展史上,足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世纪以来,环铁的面目与整个时代一样,愈加显现出其高科技含量的风采,相继完成了多种型号的大功率高速机车和动车组运行试验、青藏铁路机车性能试验、与国外同行合作完成的轮轨关系试验、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进行的轮轨磨耗试验、铁路货车120公里/小时提速试验等。今天人们经常乘坐的“和谐”型高速动车组就是在环铁进行了多项性能测试和运转试验后投入实际运营的。
随着中国和谐铁路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新型高速动车组、大功率铁路机车、通信信号新技术、铁路新型装备的不断出现,使得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的试验任务越来越繁重,环铁在铁路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国家今后还将对环行铁道试验线进行升级改造,使线路质量达到国家一级干线的标准。计划增建一批新的实验室,如高速机车车辆交流传动试验室、高速列车和动车组运行控制实验室、轮轨关系实验室、高速及重载机车车辆制动系统综合试验室等。一大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铁道技术将会在环铁进行新的试验,环铁正在向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大型综合试验基地迈进。
由于铁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对于铁路事业始终实行完全国有化和半军事化管理,所以,环铁作为铁路运输技术研发的重大试验设施,自始至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就是这么一个“声名显赫”的环行铁道,却“蛰伏”在近万亩的农田、林地和鱼塘之中,鲜为人知。除时有呼啸而过的试验机车外,更多的是农民与拾荒者的身影。
生活在环铁内外的人们
环铁的特殊交通环境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来自重庆的向先生在环铁靠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东郊分院的地方开了一个餐馆,他的馆子也紧挨着环铁内的环铁艺术区,开张以来生意红火,来此就餐的绝大部分是艺术家。在不大的餐馆内,挂满了艺术家在此寄卖的艺术作品,就连餐馆的外墙也是艺术家朋友帮忙绘制。在此就餐,艺术气息和着川菜的麻辣味扑面而来。据向先生介绍,他数年前就看上这块地方,遵循的就是“艺术家也要吃饭”这个硬道理。
与艺术家群落、餐馆老板一样,环铁造成的交通不便,也吸引了很多外乡人来此落脚。在环铁内的西北门渔场附近,来自河北张家口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一位,40多岁的她与家人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七、八个年头了。她们赶着骡子拉砖、拉草,以此维持生计。与李女士一样,还有很多张家口的老乡住在环铁内。其中有几位老乡在此放羊,3个人赶着羊群走在环铁内的林间小道上,对羊群的呵斥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回荡。这里一个屋子租金在200元左右,除了便宜还有大的空间可供牲口栖息,因此成了外乡人一个理想的居住地。
在环铁将府庄园旁废弃的高尔夫球场内,荒草长得有近一米高,来自安徽的刘欢和他妈妈在这里割兔子草。这里的草不打农药,很安全。12岁的刘欢平日里经常在环铁内骑车、玩耍。问及是否去过环铁艺术区,他说没去过。环铁艺术区浓重的艺术氛围倒是吸引了很多外地的学生来此学画。来自重庆市石柱中学的谭宁同学,目前正在环铁北部一个叫亚洲艺术公社的地方学习绘画,希望将来能考上一所好的艺术院校。一脸稚嫩的她来这里已经一个多月了,也许是太专心于学习,她还没有看到过环铁上试验的列车。
环铁内渔场的由来
不仅是外乡人,现在很多北京人也纷纷开着车来到环铁,因为这里有大片的渔场可以垂钓。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从空中俯瞰环铁,渔场占了环铁的一小半面积,这些连接在一起的大片鱼塘是怎样出现的?据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黑桥村的宋世瑞老人介绍,1956年为了修建环铁,高高的铁道底下需要填埋很多泥土,于是就近从环铁内的一些地区取土。1958年环铁建成后,取土的地方留下了一个个蓄着水的大坑,直到1980年代,村民才开始把这些大坑改造成为渔场。于是,这些最近用来供大家休闲娱乐的渔场从那时起诞生了。
这一大片被称为西北门渔场的地方,水域面积在400亩左右。各种大大小小的渔场星罗棋布,很多渔场几经易手,1996年进入环铁承包渔场的水畔人家(宝华渔场),是为数不多能坚持做下来的渔场之一。渔场负责人曹先生介绍说,因为父亲喜欢钓鱼,环铁内的土地价格又低,所以才按照老爷子的意思承包了这一片30亩左右的渔场。来这里钓鱼休闲的各色人等络绎不绝,渔场的特殊环境还吸引了电视剧《中国女法官》剧组来此取景,拍摄了黑社会老大与经办此案的女法官在渔场相遇的几场戏。
大圈中的村落标本——黑桥村
与环铁内中部树林间的零星居住者不同,在环铁北部,有一个叫黑桥村的村落,村民聚居在此,与其他普通的村庄别无二致。黑桥村的前身是1950年代的和平公社。毗邻村子的是近年增添的几个“新住户”。一个是中国铁道博物馆,在极为开敞的天棚下,停放着中国各个时期的几十个火车头,从东方红号到磁悬浮,应有尽有。与火车博物馆遥相呼应的,是一个颇具科幻感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此外,航空模型博物馆也在附近拔地而起。
走进这个在过去占环铁近一半面积的村子,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店面和出租屋映入眼帘,在这个过去种植玉米、麦子、高粱等农作物的村落,因环铁的新建,交通闭塞。村子与外界的联系以往是通过一个最宽在5米左右的铁路桥洞进行的。就算现在,整个环铁与外界联系的出入口也不过5个左右,最宽的是近年特为中国电影博物馆开设的出入口,最窄的是仅能容纳行人穿越的狭窄排水通道。在环铁建成后的50年里,各种工业化项目都与这个村落无缘。目前村民以出租房屋为收入来源,近年涌入的外来人口在2万人左右。
目前,这个地处北京市东五环外城郊结合部的村子,在CBD扩展到东四环的2009年,即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黑桥村的村民房屋搬迁摸底工作目前已近尾声,这里的村民或将全部从环铁搬出,整个环铁内在未来可能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