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好好的公交线路,怎么突然撤站、调站了?”“公交车为何要么不来,要么来一串儿?什么时候能有个准点儿!”这样的抱怨,常坐公交车的市民都有过。事实上,公交车“串车”、不准时现象的背后,除了高峰期路面拥堵,还有场站不足调度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现象1
串儿车、迟到现象突出
周二早高峰,广安门桥西北角的广外关厢公交站,等车的乘客排起队来。“这个点儿坐车,没谱,且等着呢。”一位在等477路的市民告诉记者,这趟车高峰期等车时间较长,而且有时候一来就来好几辆。记者计时发现,过了差不多20分钟,一辆477路空车才驶入这个首发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记者来到马路对面的广外关厢公交站,这是这条线路的终点站。此时,477路调度员邱玉梅手里拿着纸笔和手机,正在站台上观望。“这趟车到了终点站,没地儿临时停车、调度,只好在广安桥下盘桥掉头,去始发站拉人了。”邱玉梅无奈地说,发生串儿车时,只能协调司机压低速度或者冒着违法停车的风险在站外等候片刻,车没地儿停,司机想上个厕所都困难。
“在城市外围的场站发车,按跑一圈的用时组织运行,我们管这种运营模式叫‘圈点’。”北京公交集团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副经理谢琳说,由于中途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造成车辆之间的间隔不均匀。“这些问题需要在城区终点站采取调间隔、调次序、发快车等方式进行调节,但城区的终点站没这样的空间条件,使得串儿车和大间隔现象相伴而生。”谢琳介绍。
据统计,目前公交集团有342条线路不具备这种调节的条件,占线路总数的三分之一。
现象2
场站腾退逼迫公交线路调整
去年6月27日,望京地区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涉及12条线路,其中新开2条、调整8条、撤销2条。一些坐惯了老线路的居民抱怨,好好的公交线为什么要撤了?
北京公交集团线网中心副经理季欣荣告诉记者,望京北路东段路侧这处临时场站,是在二十年前望京刚开始发展时形成的。但随着区域发展以及“疏整促”行动的要求,属地政府决定对这处临时场站进行腾退。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粗略统计,近两三年,因为协议到期不再续租的临时公交场站有40多个,涉及70余条公交线路。目前,公交集团在全市六七百处场站中,400多个都是临时性质。本市正在建设多处公交立体停车楼,但是多位于城市外围。
探因
公交场站为何不受待见?
区域发展起步时,抢着要公交场站进来,发展起来后,又要赶公交场站走。这样尴尬的处境,症结在哪里?
“临时场站环境差、秩序乱,公交车停在路边实属无奈。如果建设了永久场站,这些问题就会消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盖春英介绍,近年来,本市公交场站设施用地落实困难,场站建设滞后,造成公交场站数量严重不足。
在规划阶段,一些街区的控规编制单位试图大幅减量,甚至全面迁走现状公交场站。对尚未实施的、上位规划已确定的公交场站,相关单位往往以用地资源紧张为由,将公交场站用地调整为其他建设用地。新增城市开发建设规模的地块,就更不愿同步新增公交场站设施。
而在建设阶段,公交场站的建设速度严重滞后于用地开发建设速度。盖春英介绍,目前北京中心城区现状公交场站为408处,其中符合规划的只有86处(其余全是临时场站),仅占规划公交场站的18.7%。“也就是说,规划实施率只有18.7%。这大大影响了公交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建议
公交优先要保证规划、用地
盖春英指出,实际上,“规划优先”“用地优先”是首要的公交优先战略。这意味着在规划阶段,如果用地资源极其有限,那么应优先布置公交设施。
她建议,可以通过要求开发商代建场站,跟其他用地捆绑综合开发、一体化开发等方式,尽快研究和破解场站建设难题。同时,政府也可以创新思路,尝试市场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场站建设、运营管理水平。
在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看来,如果场站设计、建设得好,不仅不会受到周边居民抵触,而且还会成为便民服务、刺激消费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