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郧城际公交的开通,使得十堰老城区和郧阳区“十郧两城一线牵”。

十武城际公交的开通,方便十堰城区、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及沿线100多万市民出行。

2012年1月16日,我市最后8辆T牌中巴车停运,在我市运营20余年的T牌中巴车告别历史舞台。
2012年1月,曾经占据上世纪90年代我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重要位置的的“T牌”中巴车,全部退出我市客运历史舞台。
2012年10月和2013年12月,十堰主城区至郧阳区公交、武当山公交先后正式开通运行。
随着公交事业的发展,豪华公交空调车占有率达95%。
中巴车曾占据重要位置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十堰市公交车不足300辆,只能满足城区一半市民的出行需求。为此我市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客运市场运营,中巴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1997年是十堰市私营客运市场的转折点。由于车辆增多带来了一定的管理漏洞,市政府决定对社会自然人拍卖营运车辆经营权。当年11月,市政府对17至19座运营车辆经营权进行拍卖,第一辆车牌号为“鄂CT0041”的“T牌”中巴车产生。至此,正规的营运车辆都挂上了“鄂CT××”的号牌。
与此同时,中巴车的管理方式也由以前的个体经营改为挂靠出租车公司统一管理经营。那时,“T牌”中巴车基本上固定了红卫—火车站、东风公司41厂—火车站两条运营线路。
在第一批T牌中巴车经营权到期后,1999年和2001年分别再次拍卖中巴车经营权,将城区中巴车的数量控制在150辆。
1997年至2003年市政府将拍卖“T牌”中巴车经营权筹集到的2亿多元,作为十堰市城市基础建设基金,在市政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003年前后,随着公交车的运力逐步提升,中巴车车速快、卫生条件差等诟病,逐渐与十堰市的文明形象有些格格不入。市政府决定,此后不再拍卖中巴车经营权,到期中巴车逐步退出营运舞台。到2010年年底,陆续有108辆中巴车退出市场。
2012年1月15日零时,随着最后8辆T牌中巴退出营运市场,T牌中巴全部退出我市客运历史舞台。
5年开通40余条公交线路
今年8月1日,六堰至华西农商城的87路公交车正式开通,这是城区第77条公交线路。
曾经,十堰地处一隅,公交线路较少,市民出行不便。近年来,十堰全力推进公交事业,“车城出行公交先行”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经过建设,十堰的公交行业发生巨变。
2012年10月20日,十堰主城区至郧阳区城际公交正式开通运行。原来群众乘坐班线客车往返两地车费为20元,城际公交线路开通后往返车费仅为6元。2013年12月18日,十堰城区至武当山城际公交开通,加快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居民公共出行服务均等化、城区与景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
公交事业的大发展,感受最深的是市民,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市民。“现在坐公交车比以前的中巴车便宜多了,也很方便。在十郧公交开通之前,这样的事情想都不能想。”家住郧阳区的李小姐在三堰工作,现在每天乘坐十郧公交上下班。
韩先生家住北京南路,每天放弃开车选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韩先生说:“坐公交车经济方便。”像韩先生这样放弃购买或者驾驶私家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市民越来越多,公交正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近年来,十堰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其中,十郧公交开通短短3年时间里,运送乘客高达1600余万人次,为广大市民节约出行成本1.2亿元以上。“十二五”以来,十堰全面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公交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与发展,市区公交车数量由2010年的785台增至1208台,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由2010年的11.2标台增至12.5标台,豪华空调车占有率达95%,新增线路30余条,线网长度由550公里增至900多公里,年运输量达2.75亿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2%。
目前,市区已形成以城市公交线路为主体,以城际、城乡公交线路为辅助,以镇村、厂区微循环、定制公交线路为补充的立体化公交网络。
绿色环保公交随处可见
今年元月,23台崭新的纯电动公交车替换十堰至武当山城际公交202路原有的营运车辆。这是十堰推进绿色公交发展、践行低碳交通的众多举措之一。
近年来,城市公交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大力发展LNG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加快推动城市公交向节能、环保、绿色转型发展。
目前已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公交车400余台,清洁源车和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48%,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达8000余吨,为保护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低碳、节能、环保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随处可见,成为车城市民的绿色福利。十堰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公交示范创建城市、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