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fog2008 于 2016-2-14 09:40 编辑
不走儿童医院,阜成门那能叫2区支吗?
42路是19和13联运改路号而来,13和19的联运和2路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条线路的开辟纯粹是减少乘客的换乘,一开线就是13和19抽出休班车担当执行,走向,车辆,调度和2路,2路区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知道的西部联运 15+25 = 45 13+19=42 10+22=38 都是因为70年代逐步抓经济,于是北京的公共交通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西部这几个联运线纯粹是为了减少乘客换乘,缩短上下班时间。15和25的焦点在宣武门,13和19的焦点在月坛,10和22的焦点在西单,这些换乘点在高峰的时候人密密麻麻的,联运仅仅是为了减少换乘时间。
东部也有联运,像1+342 1+28 等等都是为了减少换乘时间。
我在写《调查公交5字头》的时候,特别对北京联运线路做过调查,因为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是北京公交史上官方没有记载,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在342路车队调查通州地区为啥没有5字头时,342路的老队长特别强调:72年邓小平复出后,经济好转,企业开始抓考勤了,由于公交问题造成的迟到乘客意见大,建国路换乘点是大问题,于是开辟了1+342 西单-通州的联运。当时讲究大协作,我们的车少(342路),1路支援我们的多!
后来有机会调查了北京公交10路杨立柱老队长,他当年是司机,也强调和22路开联运线时,都是替班司机跑,那时的人们根本不计报酬。替班司机很多都西单接班。最后调查联运线路19路是,当年的老队长也谈到:上面给了任务,减少人民群众对公交的意见(那时都叫意见,不叫投诉),开辟和13路的联运仅仅给了2天的时间准备,我们和13路商量下,搞了个两面的车牌,广安门发出的车过了儿童医院就翻盘写13路区间,反之不论13路还是19路的车往广安门方向过了月坛都换成19路区间..... 这是我知道的两面车牌最早,且有考证的就是这里了。后来换成了中间可翻折的车牌,13路是一面13路,折面是 13-19联运。19路车也是这样,这种局面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些历史的调查资料都显示,在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复出后,北京的经济开始走向正轨,各种制度在逐步恢复,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公交系统的这些线路都是为了提高市民工作效率而开辟的应急临时新线路,准备的比较仓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