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发展,城市的形态在改变,空间在拓展,人民群众出行方式日趋多样化,对交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重庆交通要着力优化交通布局,切实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切实解决交通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交通服务经济、造福群众的作用。
就交通行业来说,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让人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畅通、舒适,就是改善民生,这也是对交通人的真正考验。
创建“公交都市”,出租汽车公司化经营、农客补贴、村村通……重庆交通走出了一条以民生导向为灵魂的科学发展之路,目前主城公交车运力已突破8000辆,服务范围比五年前扩大了7倍,出行分担率达35%,每日换乘量100万人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2公里、居中西部第一,日均客运量180万人次。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站场节点为支撑、其他运输方式为辅助的公共交通综合运输体系。
随着绕城高速以内近3000多辆班线客车全部退出市场,由公交车进行同步接替后,目前已实现绕城高速以内区域的公交车全覆盖。
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100%、85%,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公交全覆盖方便群众高效便捷出行
要着力建设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格局。对城市公共交通,在规划、建设和发展时序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政策支持上优先安排,方便群众高效便捷出行。
加强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的无缝衔接,解决好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5月8日,孙政才书记调研重庆市交通建设工作时强调。
一个城市的公交发展,事关普通民众,事关城市形象。
重庆,作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首批创建城市,近年来,为推进主城公交国有经营,采取了多种方式,努力实施资源整合,将主城389辆民营公交车全部收归市公交集团经营,改变了企业“多小散弱”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了多个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导致的无序竞争问题,增强了政府对企业做好公共服务的掌控力。
为加强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的无缝衔接,解决好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大力完善公交换乘体系,加强公交与轨道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在主城周边布局9个综合客运枢纽,目前已建成其中6个,让市民出行换乘更加便捷。
同时,推出了公交“1小时免费?优惠换乘”措施,将主城区所有公交、轨道纳入“1小时免费?优惠换乘”范围。现在,全市每日换乘量约有100万人次,每年为群众节约出行成本超过5亿元,如此一来,市民就更主动、更愿意乘坐公交出行了。
“实现公交换乘,市民出行更加快捷了,但仅仅是便捷还不够,我们追求的还有出行费用上的实惠。”滕宏伟说,接下来,要继续按照“抽密、填疏、补空”原则,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布局。力争到2017年都市功能核心区公交线网覆盖率达9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5%。新开50条次支道路公交车与轨道交通线路接驳,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增加轨道编组5年内轨道日均客运能力达500万人次
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动脉、骨干,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科学规划线路和布局站点,既要考虑“线随人走”,解决城市建成区拥堵问题,也要考虑“人跟线走”,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流密集人群,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5月8日,孙政才书记调研重庆市交通建设工作时强调。
“坐公交上班,你不知道哪段路堵,哪段路不堵,堵多久。坐轨道交通就不同了,不用担心堵车和上班迟到。”滕宏伟称,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首选,并成为重庆的一张名片和城市风景。
自2005 年我市首条轨道交通2 号线开通运营以来,轨道交通实现了从无到有。到2015 年4 月底,轨道交通已开通试运营1、2、3 和6 号线及国博线共5 条线路,运营总里程约202 公里,日均载客量达180 万人次,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不含港澳台)。
“尽管重庆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当前急需破解部分线路客流压力。”滕宏伟表示。
如何缓解轨道
交通部分线路、部分路段人满为患的现状?
滕宏伟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尽力提高发车频率,增加列车编组,延长部分路段开收班车时间等。接下来,市交委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升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到2020 年,规划投资780 亿元,建成轨道交通4、5、9、10 号线及环线等项目,新增营运里程213 公里,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415 公里,日均载客能力提高到500 万人次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换乘枢纽实现公交、轨道、出租、长途车无缝换乘
运用
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升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加强停车场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大力推广
新能源汽车,倡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建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
—5月8日,孙政才书记调研重庆市交通建设工作时强调。
“随着轨道新增线路的增加,解决轨道"最后一公里"出行,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滕宏伟表示,2013 年以来,我市已增开次支干道公交穿梭巴士,加强轨道与公交接驳,并修建“P+R”停车场,方便“有车族”换乘。
“P+R”停车场一般设置在市中心外围,是一种与公共交通枢纽有效衔接、收费低廉、较为成熟的交通换乘系统,即家不在市中心,需通过私家车上班的市民,可以以较低价格将私家交通工具停放在轨道交通枢纽附近的停车场,然后换乘轨道交通到达市中心。
滕宏伟称,如今在主城内环区域内,“公交+轨道”换乘已成为市民出行主要方式,而优化调整出的这部分公交运力,将投放到外环区域及新增的公交线路上运行。届时,居住在外环区域的市民,可通过9 个换乘枢纽站,实现公交、轨道、出租汽车、长途汽车无缝换乘。
目前我市已建成1号线大学城站、赖家桥站和3号线童家院子站3 个“P+R”停车场,在建的还有19 个。
接下来,加快龙头寺、菜园坝、沙坪坝综合客运枢纽改造和重庆西站建设,完善“P+R”换乘设施,推进“1 小时免费? 优惠换乘”政策,增强公交吸引力,使居民更加愿意选择公交出行。推进“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融合,因势利导发展“网络约租车”,与常规出租汽车错位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乘客的出行需求。
到2017 年,空港综合客运枢纽和西彭、复盛、白市驿等3 个换乘枢纽,将承接南坪、陈家坪、菜园坝和红旗河沟等长途汽车站功能转移,构建一体化换乘枢纽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结合21个大型聚居区,将逐步延伸公交服务范围,改造公交开行道路,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实现公交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