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共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既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又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近年来,梅州市坚持把发展城市公交作为“执政为民、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以经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发展规模化、公司化、现代化的城市公交,大胆创新,积极推进以服务质量和经营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公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规范运作、群众普受实惠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城市公交改革发展的“梅州模式”,为梅州增添了“穹顶”的一道蔚蓝。
【公交体制改革篇】
市场化改革开辟公交发展新天地
城市公交是城市市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的运作模式大多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由国有企业独资经营管理。组建于1996年,靠2条线路4辆车起家的梅州公交,在市场经济起步伊始的环境下,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实行单一的国有化公交经营管理模式,“依靠政府办公交”,车辆设施由政府投入,企业亏损由政府兜底,工资福利由政府发放。随着公交规模的扩大,企业亏损也越来越大,公交补贴就像一个“无底洞”,成为压在政府身上的一大“包袱”。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梅州,财政收入比较薄弱,对城市公交的投入力不从心,资金紧缺成为制约公交发展的瓶颈。“国有公交”发展十年后,到2007年,梅州公交只有10条线路,100余辆公交车,运营里程100多公里,且大部分车辆已到报废年限,亏损严重,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人心思走,企业发展被围困在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的大锅饭“死胡同”里,企业越做越亏、职工收入越来越少、服务质量越来越差、客源越来越缺、政府包袱越来越重。
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公交体制进行“凤凰涅磐”般的转变。
公交市场化改革试“破冰”
进入21世纪以后,梅州市加快了公交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开始潜入城市公交行业,传统的国有单一模式被打破。
2002年,梅州市在兴宁试水“民营化公交”,将兴宁城区公共交通客运项目整体打包特许给兴宁益盛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经营。经过几年的探索,民营公交有了初步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
2007年,梅州公交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对城区公交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由民营企业独资成立的梅州城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取得了梅州城区公共汽车客运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从此拉开了梅州公交纯民营化的帷幕。
转变经营体制不是公交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民营公交能否在摆脱政府补贴的前提下,提供低票价的优质公共服务才是根本。
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公交车,具有点多、线广、班次密度大的特点,车辆运行及服务管理自然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加营收、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十多年来,梅州公交大刀阔斧,驰而不息推进机制创新,从思想观念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刻变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从成立之初便推行无人售票,建设非接触式IC卡电子收费系统,到2010年建设智能化调度系统和GPS智能调度管理平台,在全部公交车上安装智能终端,建设运营指标自动统计系统、行车时刻表自动生成系统,梅州公交一直追求质的提升。2011年建设了自有公交加油站、加气站和充电站,价低时多储油、错开用电高峰充电、勤保养少维修,大大降低了燃油(用电)成本和车辆保养费用;2012年建设了智能车辆检测系统和清洗系统,推进办公无纸化、签到电子化;根据客流情况及时对公交线路进行调整优化,及时准确调度车辆或更换合适车型,减少不必要车辆空载造成的浪费。这些创举,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提高了营运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为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及时准确的基础信息,改变了以往车辆运营调度、行车时刻表编制、运营指标统计、驾驶员行车记录等都由人工完成的传统工作方式,节约了劳动力成本。特别是智能化调度系统的运用,更能随时掌握每一辆公交车的运营状况,并根据需要适时调配运力,提高车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去年以来,为解决公交司机紧缺问题,市交通运输局主动与公安交警部门协商,多次专题研究解决落实方案,优先安排持A2驾照的公交车司机增驾A3的考试。市公交公司也积极鼓励公交司机报名增驾考试,为每名增驾A3驾照并继续签约公司的驾驶员提供2000元的考试补助,至目前已有40多名公交车司机完成增驾考试,以人性化管理留住员工,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公交车驾驶员短缺的难题。
民营化并不等于政府“甩包袱”
梅州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公交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公共服务和监管职责,坚持“公交为公”理念,保障民营公交同样体现“公益性”。
通过出台《梅州市城市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对企业管理、车辆设施、线路设置、安全生产和驾驶员服务质量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并将结果与燃油补贴、购车补贴和经营权招投标等挂钩;聘请暗访督查员、开通举报电话、建立绩效奖惩等方式,提高公交规范化管理水平,群众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至目前,梅州城区公交车辆总数由2007年改革前的100余辆发展至现在的526辆,运营线路也由10条增加至33条,运营里程由100余公里,增加至现在的700多公里,辐射范围也由中心城区扩展到城市规划区和周边主要景区景点。
2014年,梅州公交公司客运总量近3000万人次,比2007年翻了两番多;公交出行分担率比2007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回望梅州公交市场化改革历程,就是公交形象和市民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取得了企业扭亏为盈、政府减压减负、群众大多满意的初步成效,低碳环保、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公交出行方式正悄然改变着梅州市民的生活方式。
【公交惠民篇】
政府买服务绘就公交惠民好篇章
梅州地处粤东西北山区,与珠三角其他地市相比,经济发展底子薄,财力弱,但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本着“宁愿亏财政不能亏民生”的宗旨,在改善民生上毫不惜力,每年确定实施“十件民生实事”,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特定群体免费乘坐公交车就是梅州市政府以小财政服务大民生,托起公交惠民大文章的精心酝酿和生动实践。
公共交通不再由政府“包办”
公交的公益性决定了公交的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相一致,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矛盾。投放车辆、开辟线路、延长运营时间、加密班次等势必使公交运营的成本增加,而票价低廉维持长期不变,定然造成公交企业的政策性亏损。梅州公交在开展市场化改革,发展民营公交过程中,正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摆脱政府“包办”带来的人浮于世、管理混乱、效益低下、巨额亏损局面,实现城市公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按照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要求,梅州城市公交纳入交通行业管理。在梅州公交市场化改革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形势下,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本着“民生优先、市场主导”的理念,立足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行业监管”的发展思路,在坚持公交民营化改革方向的同时,深化公交民营化体制改革的内涵,指导完善了民营公交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闯出了一条公共财政购买公共交通服务的梅州公交改革之路。
五年来,《梅州城市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考核办法》、《梅城旅游公交专线管理办法》、《梅州市城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梅州市城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联席会议制度》、《梅州市公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梅州市城区公交站点首期规划改造方案》、《梅州城区60周岁以上老人、小学生、初中生、残疾人、现役军人、残疾军人等群体免费乘坐梅城公交车实施方案》等“6+1”的规制文件先后制定出台,对城区公交参与者的职责分工和政府购买公共交通服务各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6+1”规制文件指导下,梅州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运用多种手段强化行业监管,通过建立燃油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与服务质量联动机制,促进公交企业增加投入、提升服务、加快发展,以小投入(近五年政府在公交方面投入1亿多元,仅占行业投资的1/5)换取行业的大发展,使市民便捷出行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实现了“政府卸包袱、企业扭亏为盈、社会口碑好”的三赢。
政府买服务,免费公交惠万家
公交民营化改革后,梅州在做政府兜底补贴亏损“减法”的同时,积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在政府购买服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质效上做起了“加法”,让财政资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为弥补政策性指令给公交企业造成的亏损,一方面,我市加大了公交站亭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工等问题;另一方面,连续三年将公交惠民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专项督办落实,制定出台了60周岁以上老人、小学生、初中生、残疾人、现役军人、残疾军人等群体免费乘坐梅州公交车政策(以下简称“公交惠民政策”),以政府向公交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特定群体乘坐公交车进行财政补贴。
2012年10月,全省首个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模式的梅州公交惠民政策应运而生。公交惠民政策规定,常住梅州城区特定群体可免费办理公交惠民卡,老人、小学生、初中生每月最多可享受100元、90元和135元的乘车补贴,公交公司凭第三方运维的免费卡刷卡数据向市财政申请全额补贴,残疾人、军人可凭有效证件免费乘车,市财政根据测算数据实行定额补贴。
公交惠民政策实施以来,共有17万多符合条件的市民享受了免费乘车补贴,惠及城区1/3人口,市财政共支付特定群体免费公交服务补贴6000多万元,是用“小财政”托起“大民生”的生动实践。
政府购买公交服务的发展模式给公交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使梅州公交总体呈现出“政府有作为、企业有动力、行业有活力”的良好局面。
【新能源汽车应用篇】
绿色公交立潮头 敢为人先唱大风
“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全省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比例最高城市”……这一项项荣誉,就是近几年梅州公交勇立潮头,坚持绿色发展的最好见证。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梅州最大的优势,保护利用好生态资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绿色经济,是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选择,也是梅州公交行业一贯持之践行的路径。
公交行业率先试水新能源汽车
2011年以前,梅州城区100多辆公交车全部是汽柴油动力汽车。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尾气冒黑烟的现象比较严重,公交车每到一处,车后都拖着长长的“黑尾巴”。不仅影响了公交形象,而且对城区空气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是更换排放标准更高的汽柴油动力新车?还是使用燃油添加剂?显然这些都治标不治本。
同年,梅州市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市公交公司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下定“壮士断腕”之心,决定今后城区公交车更新必须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汽车,并在5年内全部淘汰城区运营的汽柴油公交车。就在当年,市公交公司在市政府的鼓励支持下,以财产担保、抵押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购进了50辆8米LNG公交车和10辆8米纯电动公交车,全部投入到中心城区线路运营,同时通过政府无偿租借土地、企业投资建设的方式,配套建设了一个占地50多亩,可满足20辆电动车同时充电和10辆公交车同时加气的充电站、加气站,从此梅州公交正式迈进新能源时代。
四年来,梅州公交一跃进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再增100辆8米LNG公交车,成为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2013年新增50辆8米LNG公交车,开通首条城乡公交线路;2014年新增72辆LNG公交车,开通首条城乡新能源公交线路,新能源公交推广应用获得国家财政部肯定,成为第三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2015年2月11日,100辆纯电动公交车和可同时满足100辆汽车充电的大型充电站投入使用,成为继深圳后,全省第二个一次投入100辆纯电动公交车的城市。至此,梅州公交已经累计投放272辆LNG和110辆纯电动公交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比例高达72.6%,居全省第一。
绿色出行广受市民青睐
大量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投放后,不但没有大幅增加污染物排放,给环境造成影响,反而大幅度增加了公交的动力,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更多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条件。
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过程中,梅州又大力实施公交提升工程,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激发公交潜能,提高公交出行吸引力,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一方面,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加密发车班次,完善调度系统,建设公交专用道,改造公交站亭和道路交叉口,让公交车“快”起来,有效缩短候车时间,推动公交便捷出行。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港湾式公交站亭、一卡通刷卡系统、微型公交连接“最后一公里”,出台免费乘坐公交政策,大力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出行的舒适性,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交出行。
七年间,梅州城区公交线路和车辆总数翻了两番多、公交客位数、日发班次和年客运量均增长了三倍多、公交分担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数据印证了梅州公交发展的“加速度”,说明市民愈发钟爱绿色出行了。
超前谋划争当排头兵
梅州公交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上取得成果,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但是,交通人并不满足于点滴成果,今年,交通部门将按照谭君铁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上的明确要求和“应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不遗余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的指示精神,全面提升城区公共交通便民水平。计划再筹措资金1亿元,新增200辆纯电动公交车、全面开通梅县区城乡公交专线,城郊线路和城乡专线公交使用LNG清洁能源汽车,未到期的汽柴油车仅作应急保障,彻底甩掉城市公交的“黑尾巴”,大为减少公交噪声和公交尾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公交燃油成本大幅降低、PM2.5零排放、对环境无污染,成为全省首开先河,率先全面实现城市公交清洁生产的城市。
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前行的路上希望相随。走在全省前列的公共交通不仅是梅州城区的一道流动风景线,是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必将成为梅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块熠熠发亮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