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仅仅从功能上来考虑有轨电车之于大连人的意义,还应该考虑历史、文化、审美、情感、符号等方面的因素
大连地铁开通日益临近,公交线路的调整调研工作正在进行,其中最牵动广大市民神经的,莫过于有近百年历史的202路有轨电车。在很多大连人和到过大连的游客看来,有轨电车之于大连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道流动的风景,也是大连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之一。国家一级导演、作家、职业经理人杨道立从小随父母从重庆搬到大连,而当时大连最吸引她的,就是四通八达的有轨电车。更为幸运的是,她儿时就住在有轨电车道旁边,每天她都伴随着电车的声音醒来,再伴随着电车的声音入眠。日前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表示,“有轨电车是大连带给我的最好的记忆之一”。
有轨电车是很多大连人的集体乡愁
接受采访时杨道立毫不掩饰她对有轨电车的感情,“我小时候住在南山附近,我的房间紧靠着有轨电车,每天都是听着有轨电车的声音醒来的。每天早上4:50左右,有轨电车就会从我的房间后面驶过,这时候我觉得特别快乐,因为我知道还能再睡一个小时,然后我就得起来去上学了,可以说有轨电车是我童年和少女时期的特别美好的记忆。以前大连有四五趟有轨电车线路,市内的主要地方基本都能走到。经常坐车的都是街坊邻居,总能遇到熟人,所以坐着特别放心。谁在哪一站上车,谁在哪一站下车,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杨道立说小时候坐有轨电车的时候她喜欢做两件事:一是看风景,二是看小人书。“那时候坐有轨的以上班族居多,工人通常都夹个饭盒,知识分子夹本书,一只手拉着扶手,一只手拿着书看。我上学的时候几乎天天坐有轨电车,也喜欢在车上看书,因为电车开得很平稳,在电车上看书心里踏实。一上车就知道自己要坐几站,大概能看多少页,看完了基本上也到站了。”
杨道立表示,有轨电车给她带来的是大连这座城市独有的生活方式。“我自幼随父母从重庆搬到大连,因为重庆没有有轨电车,所以刚看到有轨电车的时候我感到很新鲜。我始终认为,有轨电车是大连带给我的最好的记忆之一,我认识的大连就是与有轨电车联系在一起的。在我潜意识里,大连的气味就是槐花香,大连的声音就是有轨电车的声音。”
人的记忆和感情需要用一些物质的东西来承载,对于大连和很多大连人来说,有轨电车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大连是中国最早有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仅仅比北京晚了十年左右,并一度成为有轨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大连的历史非常短,但起点非常高,有轨电车的历史几乎是与城市的历史同步。可以说有轨电车是能够标识大连这座城市的存在之一,也是几代大连人的乡愁,大连的很多宣传片、画册、明信片里都能看到有轨电车的影子。对于很多外地人和大连人来说,有轨电车几乎就是大连这座城市的象征。没有有轨电车的大连,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杨道立说。
要格外珍视我们这座城市里的“唯我的”东西
旧金山的很多市民都以自己的城市有有轨电车而自豪,有一年去旧金山参观时,很多当地的朋友都推荐杨道立去体验一下有轨电车,“我当时就觉得这有什么啊,我们大连也有有轨电车啊,而且大连也是建在丘陵之上,地形跟旧金山差不多,所以我觉得这两座城市没什么区别。”
“对于这座城市里的‘唯我的’东西,也就是那些只有我们才有的东西,都应该格外珍惜。只要它不是明显弊大于利,就应该对它宽容一点,允许它存在下去。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觉得有轨电车的存在是弊大于利。我们经常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剧组来大连取景,他们拍摄的重要景点就是有轨电车,这说明有轨电车也是中国人集体记忆中很亲切的符号。”
就新商报这几天刊登的关于有轨电车是拆是留的讨论情况来看,很多主张拆掉有轨电车的人是嫌它影响交通,尤其是西安路和锦辉商城那两站。对于这种说法杨道立并不认同,“西安路附近本来就是商业区,在那种地方我们有必要走得那么快吗?如果说我们以前因为贫穷而忽视了很多东西,大家都急三火四地往前赶,那么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放慢一点脚步呢?可不可以看看两边的风景呢?我们不能仅仅从功能上来考虑有轨电车之于大连人的意义,还应该考虑历史、文化、审美、情感、符号等方面的因素。”
杨道立还跟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巴黎的一个小镇参观时,她发现有条路的中间保留了一棵古树,而且能够看出来历届市政府对它采取的保护措施,这让人非常感动。“毫无疑问,这棵树肯定是影响交通的,但法国人能够对它很宽容,这样的胸怀让人肃然起敬。新商报组织这个讨论很好也很有意义,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种讨论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次非常具有人文气息的讨论。”
文/关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