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以前把青鱼嘴念成亲一嘴 现在20名公交人普通话达一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9 1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小到大说的都是方言,没有接受过特别正规的普通话学习和训练,突然要改口用普通话服务,武汉公交司机们在这个口音转变过程中闹出过不少笑话。公交二线管理人员乃至中高层干部也不能置身事外,要带头说普通话,给司机做表率。昨天,记者走访武汉公交集团及其营运公司,大家谈起如何把一口汉话练成京腔的话题,有讲不完的趣事。

  推广普通话“苦了”公交人

  面对公司强制性推广普通话的新制度,公交人的反应形形色色。

  “畏惧”型。集团开大会时,一些营运公司的经理、书记要上台发言,以前啥都不怕,上去一溜武汉话,一个结巴不打地说完。可要求说普通话后,底气没了,嘴巴不知道怎么张,怕上台丢丑,事先向集团领导求情:“大老粗一个,普通话说得不好,能不能放我一马?”领导放了一次、两次,第三次表示:“谁不说普通话谁就下课!”经理们只好硬着头皮上,一张纸的发言稿念得结结巴巴、满头大汗,台下窃笑不断。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一根筋”型。在公交第四营运公司工作的阮学锋,武汉人,自打单位动真格要求说普通话后,就把自己的口音永远固定在了普通话频道上,不论何时何地,不论跟谁说话,不论说得是否标准,他都只说普通话,遭到嘲笑也不退却。同事形容说,“他和九个人在一起,九个人都说武汉话,他也要讲普通话。”

  “自动调频”型。集团高层干部开会,第一个发言者习惯性地开口说武汉话,说了几句后,突然觉得哪里不对,连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然后改口用普通话接着说下去。

  六渡桥念成“绿豆桥”

  起初,很多司机也羞于开口。他们针对乘客的提问方式,多数都是问路、问方向,只学5个短语对付:到、不到、不知道、向左、向右。如乘客问:“师傅,到汉口火车站吗?”司机只用说“到”或者“不到”。乘客:“你知道社保局在哪吗?”司机:“不知道。”其他闭口不说,以免蹩脚普通话露馅。还有的司机用上肢体语言,只用手指,不用嘴说。

  武昌的青鱼嘴,司机用普通话说出来,像“亲一嘴”;汉口的六渡桥,武汉话发音和绿豆一样,司机用普通话念成“绿豆桥”;粤汉码头的“头”,与武汉话的“途”发音一样,司机念成“粤汉码途”……

  “老四川”一次通过测试

  公交529路司机吕光发是四川人,一口川话。乘客询问下车的地点,他说“要得”,乘客没得到答案,哭笑不得。老年乘客要下车,他好心说:“慢慢走哟。”在乘客听来却是“慢慢坐哟”,老人犯糊涂,明明下车了,还坐啥?

  不想总被人误解,吕光发早早地报名,要接受公司的普通话内部测试。有同事劝他:“你别急,参加后面几期的内测吧,可以多练习一段时间。”吕光发却说:“我想督促自己早点说好普通话。”

  目前,有20名公交员工获得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证书,普通话达到播音员水平。他们成为教员和考官,为公交司机培训普通话。吕光发先上了培训课,平时一有空就反复诵读资料,“牛奶”、“能耐”等鼻音分不清,做上记号。听到他读错,同事帮着纠正。几天后,考试的20篇范文,他已经读得滚瓜烂熟。经过努力,“老四川”吕光发一次性通过普通话内部测试。

  从2012年底推广普通话到现在,1万多名曾经不敢开口的公交司机都通过了内测,不再闹笑话。今年底,司机的内测通过率要达到100%。

  沉闷的会议变得轻松活跃

  强推普通话后,公交人开会也一改往日的严肃沉闷,变得轻松而活跃。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普通会……”全场笑。一次,公交第二营运公司举行推进普通话工作会议,经理靳玉峰一时难改多年的方言讲话习惯,把“普通话推进会”拗成了“普通会”。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要带头说普通话,开始会不习惯,但是慢慢会习惯的。”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发言人把“百分制”念成“北分制”,“不主动”念成“不举动”,“序幕”念成“序梦”,“关注”念成“关据”,“退堂鼓”念成“忒堂鼓”……当大家听到很多司机在抽查时打哑语,只点头、摇头,尽量不说话时,都忍俊不禁。

  副经理钱家华在讲话中没有明显的错误发音,这是因为他在开会前两天,每天在家把稿子念给妻子和上中学的女儿听,让她们纠正发音,看来效果不错。书记林献忠也没有出错,这得益于他的家庭环境,平时与家人说的就是普通话,练就了比较标准的京腔。最后,会议在靳玉峰的汉味普通话中结束。事后有员工说,这是有史以来笑声与掌声最多的一次会议,笑归笑,大家还是看到了公司推广普通话的决心,都不敢怠慢。

  司机说京腔让好友不敢认

  东西湖二级客运公交的司机多是当地人,乡音重。但在大家都说普通话的氛围下,乡音难改的师傅们也能说普通话了。

  家住东西湖三店的宋慈国,由私营业主转为国企员工,为了练好普通话,每天跟读初二的儿子和在超市上班的妻子学习,家里没人时,就跟电视台的播音节目学。一个多月后,服务用语越说越顺溜。

  东西湖公交H94从高桥管委会行驶至塔西路公交场站,宋慈国的岳母汪婆婆家住塔西村,听说女婿的公交车开到村里来了,汪婆婆兴奋地带着同村的爹爹婆婆们乘坐。宋慈国安顿好大家坐好,用普通话说:“都坐好扶稳啊,前面有转弯,小心别摔着。”突然听到女婿讲普通话,汪婆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家住东西湖区柏泉的张先生坐上宋慈国的车,发现开车的司机酷似自己的中学同学兼哥们,但司机的一口普通话让他不敢相认,小心翼翼上前说:“是宋哥吗?”宋慈国哈哈大笑。张先生打趣道:“你的柏泉话呢,不说了?”

  看《新闻联播》练普通话

  公交715路司机方应华的普通话比较标准,这得益于他的秘密武器——纠错本。

  只有巴掌心大小的一个纠错本,一页一页、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带拼音注解的汉字。比如“一只鸡”三个字,“只”字上特地用拼音加注,后面备注为“读一声”;旁边的“只要”的“只”字上也特地用拼音加注,后面备注为“读三声”。

  原来,方应华在跟着《新闻联播》学普通话的时候发现,很多字词播音员读得和平常想像的不一样。有一次,他听播音员读“氛围”两个字时,“氛”读的是一声(阴平),而他原来一直以为正确的读法是四(去)声。当时,他就拿笔把这个容易读错的“氛围”记了下来。而且,还特地用拼音标注。后来,他一想,如果拿一个小本子记下来所有读错的字词。然后,一个一个地攻关解决掉,普通话不就越说越好了吗?于是,他就有了这个随身携带的纠错本。

  在车队里用普通话读报时,他也带上纠错本。刚开始,是小声读。后来,同事逗他:“大点声读。”他横下心,放开嗓子大声读,还请普通话说得好的巴姐点评。每次读完报,巴姐指出读错的地方,都被他一一记在这个纠错本上。

  就这样,随着纠错本上的字词越来越多,方应华的普通话也越说越好,已经通过了国家普通话三级测试。他自信满满,说要向普通话二级测试冲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5-10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