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制晚报 随着北京地铁路网越铺越远,当年为鼓励市民乘坐地铁出行实行的“2元”定额票价是否也应回归市场价格规律?最近,市发改委在市民中征求意见,这个话题最受关注。 笔者梳理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票价发现,从票价与老百姓的收入比重数据看,北京处于低比重的区间。 同时,在街头采访普通市民时,大部分人都表示如果地铁票价有所调整,可以理解,也会支持,愿意接受小幅度的涨价。 1 地铁为啥要涨价? 北京是个特大型城市,必须挖掘地下交通的巨大发展空间,与地面交通治理结合起来。这也是纽约、巴黎、东京、伦敦等每一个世界著名大都市的通用做法。 趁着2008年奥运会大建交通的机会,北京地铁的里程拉长了好几倍,把原来的“一条线(1号线)”、“一个圈(2号线)”、“半个环(13号线)”扩大到纵横交错的地步。 随着地铁路网越铺越大,营运列车成倍增多,基础建设、车辆购置、设备维护、人员管理等等费用,几倍、十几倍地往上涨。 以前为了鼓励老百姓乘坐地铁,实行“2元”定额票价,在里程短的时候,靠市政经费补贴尚能运行,而且还能体现服务普通百姓的初衷。现在看来,随着里程巨量增多,越来越难以支撑庞大的运营支出。 北京地铁票价长年实行低票价政策,而且是单一票价,从最短距离400米到最长距离88公里都是2元钱,不太符合“多坐多付费”的市场规律和公平原则。 于是,是否让地铁票价回归市场价格规律,根据乘车里程分段计价,成为近一年多来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2 地铁起到啥作用? 北京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近6年来,公共交通出行的客流增长了66%,已经超过70亿人次,相当于把全地球的人运了一遍。其中,地铁30亿人次,占40%以上。 在这么一个繁忙的交通运行中,北京地铁建设总里程相对于全市人口总量、人口密度来说并不多,甚至落后于世界几个特大型城市的平均水平。 3 地铁“享受”多少补贴? 地铁交通是公共交通,本质上是非营利交通。今后几年还将对地铁交通建设加大投入。 2013年,北京投入公共交通补贴超过200亿元,其中给地铁的补贴占很大部分。基础建设和运营维护是投入的两个主要方向。 对于地铁交通“一盘棋”来说,保持市政对地铁交通总体投入不减少,从比例上减少运营维护投入,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对加快地铁路网铺设、提升地铁运力是很有好处的。 4 地铁涨价是否顺应民意? 从改革的方向上,如果让价格保持在一个较低票价的区间,让乘客适度分摊运营成本,从而促进政府资金往路网铺设、车辆购置方面转移,使轨道铺的更多了,车站建的更好了,车辆运行更快了,乘客出行舒适度增加了,更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在梳理地铁车票价格的数据和分析情况的过程中,笔者做了一个小小的街头采访。 从大家的回答中,笔者感受到,从个人的角度,没有人愿意地铁车票涨价,毕竟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支出越少对自己越有利,人们都喜欢接受免费的午餐。 另一方面,同时也能感受到,尽管从内心里都不愿意涨价,但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也表示愿意接受小幅度涨价。 这说明,要保持一个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除了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感性表达,还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判,最终实现社会这个“大我”和个人这个“小我”共同利益最大化、长远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