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各地的天气概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5 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气象科普:
我国各地的天气概况

将分三帖,简要讲述,我国各地,在一年中的天气变化趋势,分夏半年和冬半年,先从夏半年开始;对养花种菜以及出行旅游,都有参考意义。

夏半年

夏半年,对于北半球地区,时间从3月下旬~9月下旬,从节气上看,是从春分到秋分。
这段时间,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到夏至的时候,达到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动,到秋分时,再次直射赤道。
从温度上看,气温先上升,到小暑、大署的时候,温度最高,达到顶点,然后逐步下降。
从炎热程度上看,先从暖转热(春分~夏至),再经过最热的时期(夏至~立秋),然后逐步由热转凉(立秋~秋分)。
大体分四个阶段讲述。

一、气温上升段
春分到立夏(3月下旬~5月上旬)。
北方地区:
春分前后,是温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此时空气干燥,由于冷空气势力依旧强大,暖空气势力也呈增强趋势,常常会带来大风天,多风沙天气。对于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是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温度多变化。
对于东北地区,春分的时候,漫长的冬季,已经进入尾声了,温度持续回升,通常到立夏前后,正式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
从季节上看,北方地区,大部分都经历由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时期。
北方地区,在春季,空气干燥,只有强冷空气携带暖湿气流,才会有明显降水;反之,则是大风沙尘天。

南方地区:
在春分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处于春季中,华南地区在此期间,经历由春天到夏天的过渡。
南方地区的降水,比北方地区要更明显一些,虽然此时还没有真正进入雨季!
此时的降水,主要是由冷空气南下造成的。由于南方地区,空气湿润,因此,降水会比北方地区明显增多。
不过,此时雷雨已经开始,对于江南地区,形成原因是冷空气快速南下;对于华南地区,则与强对流有关。
此时的华南地区,前汛期拉开序幕。
冷空气携带的降水,通常连绵不断,形成所谓的江南烟雨;而强对流,则会带来小范围的降水,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暂。

立夏到夏至(5月上旬~6月下旬)。
北方地区:
立夏的时候,华北、西北处于春夏交替中,温度变化要比之前稳定一些,不再忽冷忽热了。
此时降水要比之前有明显增加,原因是暖空气势力增强,而冷空气势力减弱,暖湿气流北上导致的。
从温度上看,天气由温暖转向炎热,到夏至时最明显,持续的干热高温天开始出现。
对于东北地区,来讲,在一个月内,温度迅速回升,从春天很快过渡到夏天,雨水比之前明显增多,但并未真正到了雨水最集中的时期。
不论华北,还是东北,依旧多空气干燥的天气。

南方地区:
立夏的时候,基本上都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夏季。
从温度上看,由于降水的关系,有的时候,不如北方地区那样高,但湿度却比较大,华南地区更明显一些。
这个时期,随着暖空气势力增强,南方地区,降水集中期正式开始。
华南地区,已经在前汛期,在5、6月的时候,降水最为集中,往往形成连续的降水。在夏至前后,副热带高压开始进入,逐步转入高温和暴雨并存的时期。
江南和西南地区,在6月上旬开始,进入降水集中期,由于此时是梅子成熟时期,也叫做黄梅雨季。

二、气温最高时期
夏至到立秋(6月下旬~8月上旬)。
此时是温度最高,天气最炎热,同时也是雨水最多的时期,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都是如此。
北方地区:
在6月下旬~7月上旬,是温度最高时期,极端高温就出现在这段时间,多干热天。
干热高温有时能超40度;从7月上旬以后,正式进入降水集中期,温度比之前略微下降,但湿度增加。
降水间隙容易有桑拿天出现。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降水最集中的时期。
对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都是一样的情形。

南方地区:
对于华南地区来讲,前汛期结束,转入高温和台风并存的后汛期,天气更加多变。
江南地区,在7月上旬前,雨水依旧集中;之后逐步转晴热少雨的天气,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此时正是伏天,也叫做伏旱。
不论江南还是华南、西南地区,最热的时期,在7月下旬~8月上旬,多湿热天,极端高温可达40度。
这段时间,使南方高温暂时消退,要么是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带来降水降温;要么就是台风北上,带来充足的雨水,缓解伏旱。

三、气温下降段
立秋到秋分(8月上旬~9月下旬)。
北方地区:
总体是温度逐步下降,最炎热时期结束(处暑后,高温天很难再现),同时雨水也逐步减少。
北方雨季通常从8月下旬结束,9月以后,降水量就不及以前了,从短时强降水逐步趋向持续降水(西北地区更明显)。
此时会有华西秋雨(9月份),原因是雨带南撤造成的。
东北地区,从立秋以后,秋季的脚步就来了;随着天气转凉,到秋分的时候,北方大部地区,都已经进入秋季。

南方地区:
立秋的时候,高温势力不减,此时的高温叫做“秋老虎”,往往伴随高湿度。这样的高温天,要等处暑或者白露的时候,才会真正结束。但是,此时依旧在雨季中,此时,也是多台风登陆的时期,一年中,大多数的台风,都会在这段时间登陆或北上。
从温度情况看,虽然温度总体趋势是逐步下降,但真正入秋,还需等上一段时间。
江南地区,秋季的脚步,要在10月以后到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4:16 | 只看该作者
冬半年

冬半年,从9月下旬秋分开始,到次年3月下旬春分结束,此期间,太阳直射赤道以南,对于北半球地区,是天气凉爽甚至寒冷的时期,也叫做冷半年。
通常也要经历几个阶段,由凉爽到寒冷(秋分~冬至),再到最冷(冬至~次年立春),然后再从最冷向温暖过渡(次年立春~次年春分)!
温度上看,先逐步下降,然后到了极点,最后再逐步回升。

一、气温下降段
秋分到立冬(9月下旬~11月上旬)。
在此期间,温差变化也是很剧烈的,天气有时也会多变化,但总的趋势,温度继续下降,雨水继续减少,空气逐步变得干燥。
北方地区:
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秋季,从东北地区开始,逐步地由秋季向冬季过渡,是一个由凉爽逐步转向寒冷的时期。
这个时候,雨季基本上结束,空气干燥,雨水减少;冷空气频繁影响,温度继续下降。

南方地区:
自北到南,逐步开始由夏季向秋季过渡,高温天气彻底结束,强冷空气的频繁南下,让雨带继续南撤,这个时候,雨水也呈现出逐步减少,减弱的趋势。

立冬到冬至(11月上旬~12月下旬)。
此期间,温度继续下降,雨水继续减少,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由降雨转为降雪,此时是最容易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时候。
北方地区:
到此为止,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冬季,降水形式转为降雪,天气趋于寒冷。
由于冷空气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多发,但总的趋势是,空气干燥的时候显得多,降水量明显不如之前!

南方地区:
基本上和北方差不多,此时自北向南,开始由秋季向冬季的过渡,尤其是华南地区,短期内很快由夏季过渡到冬季。
由于湿度比北方大,因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比北方更容易出现;西南地区,尤其是重庆、贵州、四川一带,由地形原因,出现频繁的大雾天气很正常,只有势力非常强大的冷空气光临,雾霾天气才会消除。

二、气温最低时期
冬至到次年立春(12月下旬~次年2月上旬)。
此时不仅温度处于最低,降水也最少,冷空气势力也非常强大,北方、南方地区更是如此。
在最寒冷的时候,东北地区,可以达到-40度,华北可以达到-15度,江南地区可以达到-5度,即使在华南地区,出现接近冰点的天气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降水,基本上以降雪为主,同样是降雪,北方地区多为湿度小的干雪,南方地区为湿度大的湿雪。
在有冷空气活动的时候,总的表现,还是南方地区降水多,如果在此时伴有强大的西南暖湿气流,很容易就会形成大范围持续的阴雨雪天气。

三、气温上升段
次年立春到次年春分(次年2月上旬~次年3月下旬)。
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移动,天气总的表现是,不如之前那样冷了,冷空气逐步减弱,但依旧很强大,暖空气开始逐步呈现增强趋势。此时开始由寒冷向温暖过渡,雨水渐渐增多,增强,温差逐步增大,天气趋于多变。
但对于北方地区,冷空气势力依旧很强大,在春分到来的时候,依旧还在冬季掌控之中!
对于南方地区,自南向北,开始由冬季向春季的过渡,每年2、3月份是天气变化最剧烈的时候,3月以后,华南地区开始,雷雨天气开始经常出现,随着温度逐步升高,雨水逐步增多,空气逐步湿润,为以后雨季来临做准备。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4:16 | 只看该作者
附加资料:全年天气概况大总结:
1、北方地区,和南方相比,一般是春季来得晚,秋季来得早,冬季持续的时间,明显长于夏季。
南方地区则是,秋季来得晚,但春季来得早,冬季持续时间要明显短于夏季。
2、无论如何,处于过渡的春季和秋季,都是很短命的:
例如,在夏季向冬季过渡时期,往往天气不再炎热,很快就冷了;同样如此,在冬季向夏季过渡的时期,往往天气不再寒冷,很快就热了!
3、温差变化最大,天气容易出现剧烈变化的时期,一年中有两次,春分前后和秋分前后。
4、在冬半年,南北温差是很明显的(冬至前后最典型);但在夏半年,南北温差反而不大(夏至前后最典型)。
5、夏半年是雨水最多的时期,此时急风骤雨很常见;而冬半年,雨水虽然不多,但很容易持续。
6、冬半年有一段时间是雾霾天气最多发的时候,通常在每年11、12月份;夏半年则很少有持续的,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总结完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5-10 23: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