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4节气杂谈(第一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5 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桥 于 2014-3-25 12:15 编辑

原创气象科普:
24节气杂谈(第一季)

本季提到的节气,是重要的两分、两至,还有四立;两寒两暑等表现比较典型的节气资料。
是本人利用积累的知识,编撰出来的,望关注。


1、概述

24节气,代表一年中所经历的24个阶段,从气象意义上看,大致分为4个阶段。
最冷时期:冬至、小寒、大寒。
气温上升段: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最热时期:夏至、小暑、大暑。
气温下降段: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从中发现,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重要的节气,就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24节气,其参考的依据,对中原地区,是很通用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情况都有不同,因此,表现也会有差异。
如,同是立春,华南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春季;而华南以北的广大地区,还处于寒冷的冬季。
同是立秋,东北地区,开始刮凉爽的秋风,气温下降;而其它地区,还处于暑热的煎熬之中。

下面简要概述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以及代表意义,从立春开始,以后会发专帖,详细讲述其它各个节气。
立春:表明天气开始由寒冷逐渐转为温暖,但在气候上,还处于冬季(华南地区例外,已经入春)。
雨水:气温上升,开始出现降雨(指中原地区)。
惊蛰:气温继续上升,开始出现雷雨(指南方地区,尤其是华南一带;北方地区出现雷雨则明显偏晚)。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此日昼夜平分,之后白天长于夜晚;天气变化比较剧烈,温差很大(北方、南方,都会有春如四季的表现)。
清明:进入仲春,气温逐步稳定(指中原地区),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祭奠先祖的日子。
谷雨:气温继续上升,已经和正在开始春播(指中原地区)。
立夏:气温继续上升,开始有温暖逐渐转为炎热,此时中原地区,气象意义上的夏季没有来到;华南、江南已经有部分地区,正是入夏。
小满:代表农事的节气,小麦正在灌浆,穗子正在饱满中(指中原地区)。
芒种:也是代表农事的节气:麦子开始成熟,同时开始夏播,最繁忙的时期之一。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来讲,此时白天最长,开始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
小暑:天气炎热,江南地区的梅雨期逐步结束,北方地区,降水最频繁的时期到来。
大暑:炎热到极点的意思,同时还伴有湿热(全国大部都是如此)。
立秋:表明天气开始由炎热,逐步转为凉爽,除东北地区,秋季最先光临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暑热当中,南方地区更为明显。
处暑:代表暑热即将过去的意思,此时北方地区,很少会再有高温;而南方地区,高温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白露:清晨开始出现露水,温度比之前明显下降(指中原地区)。
秋分:太阳再次直射赤道,此时昼夜平分,之后夜间长于白天。同时昼夜温差日益明显,但温度起伏不如春分那样剧烈。
寒露:露水寒冷,气温继续下降(指中原地区)。
霜降:早晨开始有霜出现(指中原地区)。
立冬:天气开始有凉爽逐步转为寒冷(指中原地区)。
小雪:开始有降雪出现,并且有积雪的现象(指中原地区)。
大雪:降雪天气经常出现,积雪增多(指中原地区)。但小雪、大雪这个节气,并不说明降雪量,而是体现天气寒冷的程度。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来讲,白天最短,之后逐步增加。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寒天。
小寒:气温继续下降,寒冷感觉更加强烈。
大寒:天气寒冷到极点,处于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各地都是如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2:13 | 只看该作者
2、立的含义

本资料,讲述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候,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与气象上的四季的关系。

节气中的立,有转折,提示这个季节即将到来的意思,但未必就于这个时候,当地实际的季节相吻合。
立春:
每年的2月上旬,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由最冷的时候,逐步走向转暖。
但气象意义上的春季,指的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度,大趋势是温度逐步回升,其中首日为立春日。
此时各地的情况是有差异的。
北方地区,基本上还处于最冷的数九寒天;江南地区,也是如此,依旧处于持续阴雨雪天气中。
不过,华南地区,春天的大门已经到来,是最早入春的地区。

立夏:
在每年的5月上旬,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提示,天气即将或者已经开始由温暖转向炎热。
气象意义上的夏季,指的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22度,大趋势是温度继续回升,其中首日为立夏日。
此时各地的情况如下:
东北地区:春天的脚步,才刚刚来到,但温度回升很迅速,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春天转入夏季。
华北地区:处于春夏交替的时候,温暖的春天,进入最后的阶段。
江南地区:也是处于春夏交替的时候,开始有持续多雨的天气,有些地区已经真正迎来夏季。
华南地区;前汛期已经开始,已经入夏。

立秋:
在每年的8月上旬,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说明,天气即将由最热时期,逐步走向凉爽。
气象意义上的秋季,指的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度,且大趋势是逐步降低,其中首日为立秋日。
此时,东北地区,已经开始迎来真正的秋季,是最早入秋的地区。
但其它地区,还处于夏季中。
其中,北方地区,包括已经入秋的东北,还处于一年中雨水最集中的时期,湿热高温期逐步走向终结。
江南地区,处于最热的伏旱期,高温持续不退,要等白露以后,才会结束;
华南地区,处于暴雨与高温并存的后汛期,此时也是台风最容易光顾的时期。


立冬:
在每年的11月上旬,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说明,天气即将或者已经开始有凉爽,走向寒冷。
气象意义上的冬季,指的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度,大趋势是逐步降低,其中首日为立冬日。
此时,东北地区,早已经是冬季(在寒露前后就进入了冬季)。
华北地区,处于秋冬交替的时候,正在迎来冬季;
江南地区,处于秋冬交替的时候,也在准备进入冬季(入冬要晚于北方大部)。
华南地区,雨季基本结束,此时也说明,当地秋季的脚步,才刚刚来临,不过,之后一个月内,冬季也会很快到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2:13 | 只看该作者
3、三伏天与数九寒天

通常来讲,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开始于小暑和大暑之间,结束于立秋和处暑之间;每年持续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30天,有时40天;
数九寒天,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期,开始于冬至,结束于3月中旬,惊蛰和春分之间,其中三九、四九最冷。
由于各地的气候差异,在最热和最冷的日子里,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特点是有明显差异的,本帖将重点讲述这个差异。
先从最热的三伏天开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虽然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已经从北回归线开始向赤道南移,北半球各地的白天时间逐步在缩短中,地面吸收的热量也在减少,但依旧赶不上地面散发的热量,因此,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依旧继续升高;等到地面吸收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基本上平衡的时候,那么就达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天气最热的时候,正处于三伏之中。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初伏一定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有计算方法:必须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末伏一定在立秋以后;根据这两个原则,中伏在每年的长短不定,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今年的伏天,共有40天,7月13日是初伏;7月23日到8月11日是中伏,中伏共20天;8月12日到8月22日,是末伏。

在三伏中,中伏气温最高,天气最热,此时正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末伏的温度,虽不及中伏,但湿度却明显高于中伏,其炎热程度不亚于中伏。
只是,从各地的气候条件看,三伏天的表现,对江南地区,会更适用一些,因为,此时正被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天气湿热为主,其高温会持续数日;而北方地区,在伏天,恰好处于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虽然温度已经不如夏至和小暑节气之间的时候高,但湿度依旧很大,在多雨的时期,天气会凉爽一些;但在降水间隙,还是经常会有“桑拿天”的,即使有高温,但炎热程度不及南方地区。

再说大范围的高温(日最高温超35度),北方地区开始的早,但以干热为主(受大陆暖高压控制);高温范围最大,温度最高的时候,是在夏至和小暑节气之间;等小暑以后,雨季来临,高温的范围反而不及小暑之前了;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持续时间都不长,少则1、2天,多则一个星期,强冷空气南下,就能将它赶跑;因此,北方地区的高温程度,比南方逊色很多。至于结束时间,一般等处暑到来的时候,高温就难以出现了。
南方地区则不同,大范围的高温,通常开始的比北方地区略晚,但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由于受来自海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因此,有湿热的性质。大范围的高温,开始于小暑前后,结束于白露前后;其持续高温的日子,恰好与三伏天所对应;由于南方地区,高温少雨的时候,正好是伏天,因此,这段时间,也叫做伏旱期。伏旱期是南方特有,尤其是江南地区。
在伏旱期,高温持续的时间与强度,还受另一个因素所控制,那就是来自热带地区的气旋,也就是热带风暴、台风一类;当台风北上过境的时候,那么就会暂时缓解高温,这是台风的有利之处;不过还有不利之处,就是它所带来的大风天!在南方,副热带高压偏强,台风偏少的年份,那么伏旱期间最容易出现持续大旱;反之。副热带高压偏弱,台风偏多的年份,在伏旱期降水过多,再加上与之前的梅雨期的大量降水叠加,就会导致大涝的现象。副热带高压的强弱,直接影响南北方地区在夏季的降水多少!过强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过弱则容易出现南涝北旱。

另:在盛夏,同样的高温下(如32度),湿度越高,则越感到热。湿热要比单纯的干热,更加难受!

说完了最热的三伏天,再看看数九寒天,尤其是三九、四九期间。
数九寒天的日子比较固定,每年都是81天,各地都有不同的“九九歌”。
数九寒天,最冷的日子是三九、四九;虽然这个时候,太阳直射点,已经从南回归线开始向赤道北移,地面吸收热量开始增加,但比不上散发的热量;散发的热量和吸收的热量,基本上平衡的时候,就达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九、四九,通常在小寒和大寒的时候,这段期间,其实也是我们过春节的时候,等春节过完了,天气也就开始逐步转暖了。
在最冷的日子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差别是很大的。
北方地区,干冷为主,持续时间长;南方地区,立春之前,会有干冷的时期,但在立春以后,随着雨水增多,湿冷的日子会更加明显。
因此,北方地区,最冷的时期,是在小寒到大寒的时候;南方地区,有两个冷期;最干冷的时候,出现在大寒和立春之间,最湿冷的时期,出现在惊蛰和春分之间。
北方地区的干冷,主要受强大的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当寒潮过境时候,是否下雪,要看来自西南地区暖湿气流的表现;如果西南暖湿气流强盛,那么就会先降雪,后转晴;若西南暖湿气候偏弱,那么就会出现持续的多云天或者雾霾天气。
南方地区,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要比北方地区强一些;因此,冷空气南下到这里的时候,出现持续降水或者持续多雾,是很经常的现象;只有冷空气特别强的时候,在完全被控制的时候,才会在持续阴雨雪天气结束的时候,有几天特别清冷的天气。南方地区在冬季的湿冷,就在这里。
在冬季,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如下:同样的低温(如0度),湿度越高,则湿冷的感觉就越重,湿度越高,越感到冷;反之,冷的感受就不是很强烈。
补充:夏季三伏天时,南北方地区的温度,差别不是很明显,都会有日最高温超35度甚至37度的情况;只是北方地区,高温期持续时间短,强度弱;南方地区,高温期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这是因为北方在夏季白天日照时间长于南方地区,导致地面吸收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与南方地区相差无几的缘故。
在冬季数九寒天的时候,就不同了,南北方地区,气温差别相当大。
东北地区,日最低温可达-30度甚至-40度以下;华北地区,可达-15度以下;江南地区,日最低温在-5度以下也常见;华南地区,日最低温,也有不足0度的时候。这是因为,冬季北方地区,白天日照时间明显短于南方地区,地面吸收和散发的热量,都比南方少很多的缘故。此时一天内,从北到南旅游,会先后经历四季的变化。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2:14 | 只看该作者
4、两分和两至

两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两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这四个节气,都是很重要的。此时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几乎都出现了与此季节相对应的特点。
在天文学中,通常将春分,作为春季的开始;夏至,作为夏季的开始;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与气象学上的四季,还有明显的区别)。


先谈谈两分。
春分和秋分,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当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分,都是白天黑夜各12个小时;但之后就有明显的变化了。春分过后,随着直射点继续从赤道北移,白天逐步长于夜间;反之,秋分过后,随着直射点逐步从赤道南移,夜间逐步长于白天(指的是北半球各地) 。
春分,出现在每年的3月下旬,此时,东北地区,虽然天气依旧很寒冷,但已经开始了冬春交替;华北地区,正处于冬春交替,其景象,已经有了早春的特点;江南地区,基本上已经进入春季,处于仲春;华南地区,处于晚春,此时已经有回南天的现象,前汛期即将到来。
秋分,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此时,东北地区,已经在秋季中,之后会转入秋冬交替的进程;华北地区,正处于秋季中,已经是仲秋的风景;江南地区,高温天在此时彻底退去,即将或者迎来初秋,大致是夏秋交替的进程;华南地区,虽然还是在夏季中,依旧还是多雨,但天气已经不再很炎热,处于夏末。

上面说了春秋分期间,各地的气候特点,但春分和秋分,依旧是温差最大的时期,尤其是春分期间。
因为,在春分,气温的大趋势是逐步回升,但此时,冷空气势力依旧很强,而暖空气,势力还比较弱,因此,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地的天气都不是很稳定;往往就是一场冷空气过境,气温迅速下降;刮几天大南风以后,气温迅速回升;其变化,就如同过山车一样,春如四季,一点就不假。因此,春季的时候,不仅降温快,升温更快。另外,在春分前后,北方地区,空气干燥少雨,有时冷空气不但不会带来降雨,反而会招来沙尘天;对于南方地区,往往就是在持续的阴雨天气中,温度逐步回升,毕竟,南方地区,比北方湿润,在春季的表现尤为明显。秋分就不同了,虽然也是日温差大的时候,但其变化程度,不如春分;因为,秋分的时候,冷空气势力在逐步增强中,而暖空气势力,逐步在减弱,因此呈现出此消彼长,逐步跟进的特点。秋季也是过渡性质的季节,气温变化的大趋势是逐步下降;虽然冷空气过后,会有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大。很少会有出现种类春天那样样变化剧烈的天气。在秋分前后,副热带高压,依旧控制着江南、华南一带,但温度已经不是很高了,干燥的特征,比较明显;至于雨带,往往盘踞在华北西部、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一带),此时会出现较长时间的持续降水,虽然总的雨量不大,但持续时间长,因此,这种叫做“华西秋雨”,秋季降水独特的特点。
另外,毕竟春季和秋季,都是过渡性质的季节,因此,与夏季和冬季相比,持续时间都不长久,各地基本上都一样。
如在春季,当天气不再寒冷的时候,炎热的夏季为期不远了;在秋季,当天气不再炎热的时候,寒冷的冬季,马上就要到了。

再说说两至。
两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也是很重要的节气。
夏至出现在6月下旬,当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地区,白天时间最长,夜间时间最短;之后,随着直射点逐步向赤道南移,白天开始逐步缩短,夜间开始逐步延长。
但在夏至的时候,天气还不是最热;最热要等小暑、大暑到来的时候;一般,将天气最热的时间,叫做伏天。
夏至期间,由于北方地区,一天中日照时间长于南方地区,这会抵消因太阳高度角不同,导致的各地热量差异,因此,此时北方、南方地区,气温差别都不大;但在气候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北方地区,夏至的时候,正处于干热期,在小暑到来前,是一年中最容易出现极端高温的时期;江南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处于降水最多的梅雨期,由于降雨的缘故,气温反而要低于北方,相对凉爽;华南地区,开始被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高温与暴雨控制的后汛期,台风在此时,逐步开始活跃。

冬至出现在12月下旬,当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地区,夜间时间最长,白天最短;之后,随着直射点逐步向赤道北移,白天开始逐步延长,夜间开始逐步缩短。但在冬至的时候,天气并不是最冷,最冷要等到三九、四九的时候,一般冬至之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
冬至期间,北方和南方,温差很大,是由于太阳直射角度有差别,再加上北方地区,日照时间,明显短于南方地区的缘故。
在东北地区,冷到-30度以下很常见;华北地区,最冷可达-15度;即使在江南、华南一带,温度也有持续零下的时候。
此时北方地区,被强大的冷空气所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降水通常表现为降雪,只在强冷空气过境的时候,才有机会出现;南方地区,虽然也受冷空气影响,但还受到西南暖湿气流控制,因此,天气以湿冷为主,持续阴雨雪天气很常见!另外,如果此时冷空气势力较弱,那么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有雾霾天气的发生的可能,这是因为冷空气太弱,不足以形成降水,因此,空气中的小水滴就被滞留在空中悬浮,形成雾霾天气;雾霾天气产生,还与城市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污染有一定的联系;但要解除雾霾,除了强冷空气帮忙,平时大家也要注意环保。

汇总完毕。

24节气是个永恒的话题,择期还会继续探讨的。
5
发表于 2014-3-29 11:30 | 只看该作者
春秋分、冬夏至,详情请见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5-11 05: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