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这么大从没进过北京游乐园 但是通过网上的新闻报道 还是能读出很多北京人对它的眷恋之情 很羡慕那些在北京游乐园留下了美好回忆的同龄人 有回忆是件幸福的事
四处摘了一些零散的报道 以飨读者
声音
当时都是家长带孩子去,还没有大礼拜,只能赶礼拜天。一张通票虽然贵了点儿,但都能玩上,也值了。游艺项目前面排队的全是家长,上去玩的全是小孩儿。
——张女士 “50后” 退休职工
我头一次去时就想,北京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公园啊!跟童话似的!不过那些过山车什么的我都不敢坐,干嘛要花钱买罪受啊!
——郭女士 “60后”公司职员
当时北京游乐园“火”到连6路车都挤不上去,全让小孩儿给占了。之前大家玩的都是秋千转椅,有了北京游乐园才头一回听说游乐设施还有电动的,木马还能自己旋转! ——李先生 “70后” 媒体人
现在天天都有游客给我们打电话,有个女孩打过来,“哇”一声就哭了,她说她6月份还想在这里过生日。我答应她那天可以把她带进来照相,但肯定是没法玩了。
——刘女士 “80后” 北京游乐园员工
头一回坐过山车就是在那儿,现在的过山车有趴着的、吊着的,可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感觉了,现在都快把北京游乐园忘了。不过现在它要关了,心里还是怪难受的。
——小肖“90后”学生(Enditem)
对许多北京小孩来说,北京游乐园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它几乎是我们认知“现代化”的窗口。它不同于隆福寺和东华门的小吃、不同于动物园的夜市和崇菜的海鲜,甚至也不同于“时尚”的康乐宫,它已经高出了穷吃穷喝的基本需求,而以感官刺激和悖离实际为载体,证明了“欢乐”可以架设在被电动操纵的失重与超重、速度与晕眩之中。
游乐园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社会心理的表征。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它实体化地呈现了“理想国”的图景,又为人类开通了心理上逃遁现实、生理上领悟极限的渠道。一个城市的游乐园,能够多方位展现城市和城中人的形态。北京游乐园就是如此,在它存在的23年间,北京和我们一起长大了,摘下了书包,抛开了童年,呈现出了另一种成熟的姿态,与我们记忆中的青涩遥遥相望。
然而,我们必须记录它的变迁,让这个城市活在我们心里。虽然这样的变迁总会让我想起一首歌里唱到的词儿:“当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北京的土著有一点点感伤……”(Enditem)
最近几天,很多人到北京游乐园大门外拍照留念,墙壁上也写满了“北京80后小孩儿”对游乐园的留恋感情。“永远的回忆、儿童的乐园——全体北京小孩儿”,“第一次来这里,还是刚营业的时候,我才4岁……20多年来,无数次在这里留下欢乐的记忆,这里消失了,我的北京我的家又消失了重要的一块。”(Endite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