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7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题讨论]戏说客车“标准”--是否BRT标准必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8 0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标准”起草人杜撰一个新术语蜒BRT Bus,外国人以为中国又发明了一种新车型   越来越多的客车行业标准产生系列的矛盾,如技术内容重复交叉、分类标准差异等。

     理论上讲,这些标准都是由行业主管机关组织制订的,不知何故缺乏专业性。

  刚开始在大中城市兴起的BRT系统也要出台车辆行业标准。本来就是舶来品的BRT系统,中国的“标准”起草人却杜撰了一个新术语——BRT Bus,外国人还以为中国又发明了一种新车型。

  这个标准就是拟颁布的建设部标准《快速公交(BRT)车辆型谱及通用技术要求》(Spectrum and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BRT bus)。它的征求意见稿中错误百出,甚至包括基本的术语。

  快速公交车辆的英文采用BRT bus,查遍各种英文词典和公共交通专业学术著作,均无发现任何人在使用这个术语,难道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新形式的“公共汽车”(bus)?

  事实上,快速公交(BRT)是中国大城市刚开始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采用大容量的公共汽车在专用通道行驶,并按照轨道交通的方式运营,提供类似轻轨交通的服务水平。

  BRT系统起源于南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并成为全球公共交通业的共同发展趋势。显然,不是在中国发明了“快速公交车辆”,而是“标准”的起草者根据中文术语杜撰出来的英文术语。这个幼稚的错误显示出编制者缺乏应有的国际视野,对国际社会有关BRT的研究无知。

  按照这项“标准”的意图推测,快速公交车辆的正确术语应当是Bus Rapid Transit Vehicle(BRT Vehicle)。不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标题中不使用缩语是基本的原则,无论中文的“快速公交”或英文的“BRT”,都应采用全写的术语。这种形式错误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标准”起草者缺乏应有的职业常识,许多从事企业标准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些知识。

  假设这是“技术标准”,其核心关键词就是车辆型谱(Spectrum)和通用技术要求(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仔细阅读征求意见稿,发现它只是在试图界定快速公交车辆类型(Categories)而不是系列(Spectrum)。

  一方面它想把“快速公交车辆”有别于传统公共汽车对待,另一方面又沿袭传统的公共汽车型谱分类方法,这种悖论导致其逻辑混乱。

  比如这个标准按车长划分快速公交车辆类型,将10~12米的单车划为大型。 也就是说,“标准”把10米级的公共汽车划入“大型快速公交车辆”,稍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BRT车辆的基本特征是大容量,10米级公共汽车列入“快速公交车辆”任何类型都很勉强,而“标准”居然把它列入“大型快速公交车”的范畴,真是笑话。

  理论上讲,BRT车辆是一种载客量大的公共汽车,其分类标准可将12米级单体车作为初级型,把18米级铰接车作为基本型,24米级双铰接车作为超大型,这样分类才比较符合逻辑。

  “标准”试图提出对快速公交车辆的通用技术要求,却忽视BRT系统与传统公共汽车服务的主要技术区别特征:导航技术。

  如果说初级的BRT与传统公共汽车没有什么区别(分别在城市混合交通道路和公交专用路上行驶),而先进的BRT车辆则是在专用通道的虚拟轨道上运行。

  显然,这个“标准”完全忽视先进快速公交车辆的客观存在,可能误导中国BRT系统的健康发展。

  BRT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大容?**焖俳煌ǚ绞剑∕ass Rapid Transit),在中国城市才开始起步发展,各地的运营实践,不论从车辆制造商或运营商的角度来看,远没有积累出足够的实践经验,且达到可以支持制定国家标准的水平,这样的“标准”还值得制造商或运营商参考嘛?

  从巴西库里蒂巴创造性发展的双铰接巴士,到荷兰艾因霍芬的斐利亚自动导航巴士,各种BRT车辆都不是在任何“国家标准”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建议国家建设部严肃和认真地考虑是否有必要颁布这个“标准”,这不是戏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20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8-2-28 09:14 | 只看该作者
抛开技术层面不说,单讲这个“BRT”,我认为,中国近年来只不过因为人口、地域、经济等条件促成了BRT的“普及”,而在世界上并不怎么出名,只有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才愿意搞这个东西,有条件的地方早就上轨道了,英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开始搞地铁,谁还会去搞BRT呢?所以这个词在国际上未收录进辞典是有可能的,中国人在辞典上找不到这个词,自造一个“BRT bus”就不奇怪了。

[ 本帖最后由 木马巴士 于 2008-2-28 20:3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10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08-2-28 10:5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中国人学东西总是很毛躁,只学个皮毛,其实应用起来很不完善,却不知道改进的方法,从楼主说的BRT应用普及,到专业领域专利技术的应用,大到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小到国外传来的基督教,这些东西中国学习的都是一知半解,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完善手段,只知道拿过来就用,拿过来就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10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08-2-28 10:55 | 只看该作者
这似乎是中国官方的通病,真正懂的人却说不上话,说了也不算
5
发表于 2008-2-28 20: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标准”起草一般要公示 征求意见

何不把改进建议上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5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08-2-28 2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灵神 于 2008-2-28 10:53 发表
感觉中国人学东西总是很毛躁,只学个皮毛,其实应用起来很不完善,却不知道改进的方法,从楼主说的BRT应用普及,到专业领域专利技术的应用,大到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小到国外传来的基督教,这些东西中国学习的都是一 ...

深有同感,太缺乏拿来主义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5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08-3-1 08: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asserby 于 2008-2-28 21:40 发表

深有同感,太缺乏拿来主义了!

中国不是缺乏拿来主义,而是一直将拿来的东西改来改去,最后面目全非
8
发表于 2008-3-1 10:17 | 只看该作者
BRT只是一些市长用来升官的工具……无非就是个幌子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5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08-3-2 00:56 | 只看该作者
BRT=豪华公交专线
除了此,没别的区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5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08-3-3 20:42 | 只看该作者
快速交通???
11
发表于 2008-3-3 23:18 | 只看该作者
早说过了中国没有真正的BRT!
原因很简单,就是该干BRT的人没的干,不该干的人都去做BRT了!
导致的后果就是抄都抄不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10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12
发表于 2008-3-4 1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公汽联营公司发表

中国不是缺乏拿来主义,而是一直将拿来的东西改来改去,最后面目全非
中国拿来的往往不是别人的精华,而是自认为是精华的糟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10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13
发表于 2008-3-4 21:46 | 只看该作者
一句流行语"为什么呢?"
在改一句"很烂很无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公汽联营公司 + 5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08-3-5 09:2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政府行为,想办好事,但太仓促,会留下后遗症..等再过几年,
私家车增加到一定量.看看车还怎么开,
15
发表于 2008-3-5 19:4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8-12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