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4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帖] 电车超车的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8 2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面的来自我的live空间,但是是同步发布的。

我在洛阳出生和长大,每次搬家,门前都有无轨电车通过。
坐着大辫子车,我在长大的过程中,知道了这是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
但是,缺点是某些人不喜欢蜘蛛线网,电车不能在一条线上超车。
现在,已经有了自动降辨,并且短暂脱离线网的技术。
那么,在线路重合的地方,就可以解决超车的问题。

就像上面的图,蓝色电车可以降下辫子,然后停靠车站。
黄色的电车可以跨越。
蓝色电车在乘客上下的时候,升起辫子,最后继续开行。
虽然麻烦点,但是可以解决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1
发表于 2008-8-14 21:41 | 只看该作者
这需要很宽敞的公交港湾,要足够长,如果电车正好被堵在港湾入口,不但别的车没法超,它自己可能也会因为停在岔道口上而无法启动。另外超车的电车甩站?
20
发表于 2008-8-13 11:49 | 只看该作者
BRT用电车到是很实际,加速快,且车次密,无需超越,不影响其他社会车辆。GOOD IDEA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6:18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BRT使用无轨电车,采取上述的设站方式很好。
输电设备、路基的预留,可以升级成为有轨电车或轻轨。
18
发表于 2008-8-9 19:26 | 只看该作者
电车超车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本来就是图定时刻运营的,理论上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其二就算发生串车,比如1路的2号追到1号车,那按楼主的理论,2号超越1号,那就2号在1号前面,那还不如1号加速赶点类。
如果是两条线路,那就更没必要了,拉两条线,岂不是成本更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606路空调车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17
发表于 2008-8-9 13: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ary_y 于 2008-8-8 11:54 发表
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吗?

当然有必要啊
电车超车就是目前电车面临的一个问题,而且很关键
一辆电车晚点后面的车也会被动晚点
显然比普通公交麻烦
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
16
发表于 2008-8-9 11:30 | 只看该作者

保证路权,保持间隔就可以了

公交车就应该一班一班,按计划的间隔来。共线路电车应设置类似的间隔,大站快就让柴油车跑去。
很典型的是瑞士,公交时刻表和火车的一样,号称能做到可以看公交对手表。
不过国外的电车不是都没有辅源的,委内瑞拉的18米电尼和意大利的范胡尔,但是他们不用电池,而是自带柴油机的,一旦线网出问题,用柴油可以全线继续运行。
15
发表于 2008-8-8 11:5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吗?
14
发表于 2008-8-8 10:0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只有在线路多的大站也许还有用处,不过这样就必须要有辅源的电车,以前的哈尔滨都是通过开线然后八字来解决的,我觉得也很美观!
13
发表于 2008-8-8 00:51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超车花那些钱  本身就不值当的。。。
   电容车不是哪个城市都能用的起的。。
12
发表于 2008-8-8 00:20 | 只看该作者
装上辅源  直接在 主线上面多按几个 捉辫器  超车后 就在下一个站上搭上辫子就行了

不过这样 电车就更容易被上海11路那样的无辫电车所替代
11
发表于 2008-8-7 13:00 | 只看该作者
根本没必要,那样只会使电车的运行时间更长
10
发表于 2008-8-1 15:00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超车搞辅源   纯属浪费。。
9
发表于 2008-8-1 14:42 | 只看该作者
人家外国都没研究辅源的,根本人家就不认为无轨电车是累赘,不像我们,就说是视觉污染
8
发表于 2008-8-1 13: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henbing 于 2008-7-30 08:53 发表

排除知识产权的价值,我不知道这种代价的建设费用有多高。
以及这种代价换来的便利有多么的不值一提。

为何不现实,请赐教。

知识产权应用于现实是需要金钱支撑的,目前的局势下,ZF不愿投资你是否能慷慨赞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4-6-18 21: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