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chlachtschiff 于 2010-8-26 11:08 编辑
好吧,我这里说几条
首先,转向问题。我们来计算一下,现有BRT标准载客人数160左右,车长18米宽2.6米,也就是说每平方米大约可容纳3.4个人。考虑到地板平面布局问题,就算立体快巴每平方米可容纳4个人。按照设计,一节三百人,按照每平方米4人的话,那就是75平方米。横跨两条车道的车宽约6米,算上支撑结构什么的实际可用宽度按5.5来计算,那就需要13.6米。看效果图的话,两边的与导轨接触的地方貌似在前后方向是不能打弯的。换句话说,要转向的话,每一节只能在前边和后边各安装一对支撑杆(每个支撑杆直接支撑正上方)。不过这样一来,首先13.6米已接近两轴(在此处借用一下轴的概念,虽说这车显然是没轴的)的承重极限(并且这车肯定比普通公交重很多),其次与这效果图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并且在重量如此大且为变速运行的情况下较长的杆状支撑是否会发生失稳?要是真采用特殊材料,成本恐怕会激增了。而如果采用列车那种方式,也就是转向架的话,小车还怎么在下面行驶?
第二,交通兼容性。在地面铺上轨道,行人如何过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除非加高行人天桥,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另外看效果图的话轨道时高出地面的,也就是说小车一旦进去就出不来……当然我理解可能有误
第三,上下车。不论你是站台还是车内,有这么高的楼梯意味着直接将老人和肢残人士排除在系统外。这与世界公共交通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第四,这样就相当于把大型车赶到马路中间去了。除非像BRT那样有专用道,否则大车走内道很容易引起交通混乱
第五,驱动问题……电机放在那里,传动系统怎么设计如何驱动车轮,不晓得哪里能搜到更多信息?
以上不成熟的想法。还望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