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诊断我市中心城区公交整体运营水平,客观反映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车内客流强度状况,结合今年4月市交委、市公交集团会同各家新闻媒体面向广大市民开展的公交车内客流强度调查和公交运营服务提升活动,市交委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四川西部民生研究院针对我市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高峰公交客流状况进行了独立、客观的抽样调查。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调查线路 调查线路以干线公交为主,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中心城区区内公交干线,共计13条(其中包括4月份公交客流强度调查活动中已采取服务提升措施的6条线路):78路、91路、115路、137路、53路、58路、9路、12路、48路、84路、98路、128路、129路。 第二类:二圈层区县对接中心城区公交干线6条(其中包括4月份公交客流强度调查活动中已采取服务提升措施的3条线路):501路、650路、309路、305路、332路、824路。 二、调查方式 选择周二和周四的早晚高峰时段,以5—10分钟的时间间隔,对每一条选定线路的6个班次车辆从起点到终点进行全程跟车人工调查,每个车门设置调查员一名,分别统计本车门各站点的上下客人数,并计算该条线路在高峰时段各断面车内客流强度和全线平均客流强度,线路调查方向与主要客流方向一致(78路调查方式如下图)。 样表 78路调查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最大客流强度低于建设部指导值。早高峰时段:19条线路平均最大断面客流强度为4.7人/平方米;晚高峰时段:19条线路平均最大断面客流强度为3.9人/平方米。早、晚高峰平均最大客流强度均低于建设部8人/平方米的指导值。 二、城市西、南片区公交客流强度相对较大,如78路(黄土村公交站至石羊客运站)、501路(华阳客运站至成仁公交站),91路(空港基地-成都东客站)。早高峰平均最大客流强度分别为7.0人/平方米、7.2人/平方米、5.8人/平方米,居于此次调查线路的前三位。 三、线路高峰时段不同班次客流强度波动较大不均衡。如58路,早高峰期间不同班次最大断面客流强度介于9.2人/平方米和3.2人/平方米之间。 四、通过今年4月针对市民反映拥挤突出线路的减拥挤措施,在已采取服务质量提升措施的9条线路中,早晚高峰平均最大客流强度分别为5.4人/平方米和4.4人/平方米。乘车拥挤情况得到较为有效缓解。 四、下阶段工作安排 (一)对拥挤线路进行增加运力和优化发车频率 针对78路、501路反映出的问题,将采取加密高峰发班班次的方法予以解决。具体方案为:78路计划于5月21日起在高峰时段再增加2台12米车辆运力投入,高峰发车间隔由(3-4)分钟缩短至(2-3)分钟;501路自5月21日起增加2台公交车辆运力投入,早高峰发车间隔由目前的(5-6)分钟缩短至(4-5)分钟。 (二)对客流不均衡线路提高调度精度合理分配运力 针对部分线路总体客流强度不高但少数班次拥挤较为严重的情况,将通过进一步提高公交线路调度精度的方式,使高峰运力投放与客流变化情况更为贴合,避免出现高峰期同一条线路前后班次之间载客数量差别过大的情况。 (三)强化客流调查长效机制 市民可继续通过市交委政务网站(www.cdjt.gov.cn)、成都交委微博、96515交通热线,以及各新闻媒体的交通热线反映公交运营情况,我们将持续跟进,结合市民的投诉建议,定期开展公交线路客流调查,科学提升公交运营服务水平。 名词解释: 客流强度=(车内乘客数—座位数)/站立区面积,其中: 12米车座位数33,车内站立面积10平方米 18米车座位数40,车内站立面积16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