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地铁建设运营,如何与城市发展共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7 1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中央政府大力鼓励PPP模式,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各界围绕PPP模式展开讨论,大部分都集中于政府项目融资减债的角度。政府主要关注,投资者能带多少资金进来?资金何时到位?而投资者则关注,政府能给多少补贴?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收回成本?投资回报收益如何?
相较于对财务和融资的热切关注,PPP合同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关对公共产品长期运营管理的经验要求、持续的效益监管考虑等课题,则较少停留在人们的视野中。
实际上,PPP模式更需体现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注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和效率以及物有所值(VFM)。这些均应是政府选取PPP模式的先决条件,以保障实现公共产品项目的长远效益。
PPP不仅是融资模式,更是公共资产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模式重视契约理念、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合作、以及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体现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长期合作,双方要按市场规则,平等协商、通过“合同条款”约束政企双方行为。社会资本从项目立项、设计阶段便介入,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政府部门在项目运行全过程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保证公共产品持续的服务质量和效益。国家发改委出台的《PPP项目通用合同指南》也强调,政府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促进重点领域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PPP模式更强调对项目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享,使社会资本有盈利但不暴利,双方对风险应采取最优应对、最佳分担方式,尽可能达到项目整体风险最小化。
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长期由政府或国有事业单位负责且垄断,缺乏市场化运作和竞争机制,降低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导致政府需长期补贴,财政压力日增。对此,PPP模式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提高组织结构透明度,可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提升竞争力和完善责任制,从而增加政府项目的资产价值与效益。
全国各地2014年底已公布的省级PPP示范或试点项目中(共7省,469个项目,总投资近8000亿元),以生态保护、道路及供水项目数量最多,主要通过政府拟定补贴金额或收费水平,维持项目对社会投资人的吸引力。轨道交通项目是中国进行PPP模式的主要板块之一,其投资运营成本高(动辄牵涉数百亿元投资)、票价浮动受限,以及特许经营时间较长等因素,使地方政府越发难以负担全额补贴。由此,与其他行业相比,轨道交通PPP模式的运用更特殊和复杂。
有见及此,本文尝试以轨道交通项目融合物业发展(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轨道交通导向发展) 的PPP模式为例,试图在融资之外,探讨PPP的运作。
比如,超越轨道建设(单一公共产品)范畴的PPP模式,如何通过土地和物业发展权,提升产品对社会投资人的市场吸引力?如何通过让社会投资人参与,并对其进行约束,保障公共产品的长期运营效益,提升轨道项目资产效益?
本文以香港地铁为例,探讨港铁公私合作的过程和机制,如何持续保证公共产品服务质量和效益,为内地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运用PPP模式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需要引入TOD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黄金发展期。至2013年末,中国内地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到2020年,中国将有33个大中城市配有177条轨道交通线。城市轨道交通需要庞大的建设资金,其运营与沉淀成本亦非常高。轨道建设运营的投融资模式成为很多国内城市的难题。
城市轨道交通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当轨道建设形成网络系统,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如沿线房地产价格提升、推动新城扩展与城市更新等。在地方政府普遍财政压力日增、土地发展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正外部效应与潜在收益,如何有效转化为支持轨道建设、提升长远运营效益的力量,是中国城市未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轨道交通发展的投融资模式,大致有政府投融资、PPP模式、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三种。由于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庞大,回收期长,国内外大型城市轨道项目一般不用纯粹市场化的融资方式。轨道交通是准公共物品,政府投融资模式在中国一直最常用。其操作简单,可靠性强,但存在资金短缺难以长期持续投入、资金使用和运营效率较低、政府债务日增难以为继等不足。
轨道交通采用PPP模式,可有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投资和运营效率。中国内地以深圳地铁四号线、北京地铁四号线和杭州地铁一号线为代表。PPP模式应用于轨道交通,相比其他交通基建项目较复杂,主要是需考虑利益保障机制的平衡点。

例如,北京地铁四号线,按特许协议,北京政府只在约定成本内对京港地铁补贴,超出部分由京港地铁负担,实际成本若低于约定成本,则可获利。在此机制下,京港地铁对增加创收和成本开支进行精细的预算管理。比如,对设备及时检修维护,以避免负担大型维修的高额成本。同时以较高的人均生产率,保证精简高效。另外,通过站内商业模式创新,京港地铁实现年广告收入过亿元,高于国内其他地铁线。据悉,京港地铁2013年利润为2.03亿港元(约1.6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国资独有的北京地铁主要由政府以实际亏损进行补贴,缺乏盈利激励,运营效益大打折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8-23 06: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