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任何一辆公交车都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一个城市的公交现状,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和居民素质。同时,公交车也是一个城市的动脉,与城市变迁同步,城市扩大到哪里,公交车就跟着覆盖到哪里。随着改革开放,昆明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公交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却隐含着多少昆明人的回忆,还记得那些年咱们乘坐过的2路公交车吗?
如今2路公交已换成豪华大巴。 当年发行的各种公交月票。供图 曾经老式的2路公交车。 上海产的公交车。 常州产的公交车。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江牌公交车。本组图片为供图 1952年10月,国营昆明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两把老虎钳作为生产工具,2条公交线(1路、2路),21辆老式昆明公交车就是公司的全部家底。50年代的昆明城不大,不过,那时的天很蓝,盘龙江的水很清。
在烧木炭的万国牌1路、2路公交车开始笨重地穿梭于昆明城的那个年代,丁文祥、彭艺灵两位师傅还没有出生,直到七八十年代,两人才开起了2路公交车。如今,2路公交升级为申沃牌豪华大巴,穿梭在昆明四通八达的道路上,这时的昆明城已经变得很大,高楼林立中,路变得很拥堵。2路车也迎来空调车、快线车等并进的公交多元时代。
今年正逢昆明公交公司成立六十周年,目前昆明公交已经发展为线路288条,公交车38000辆,公交见证和记录着60年来昆明城市发展的足迹。作为公司的老员工,丁师傅和彭师傅不仅经历了公司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用他们的方向盘丈量着昆明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车子靠站 喇叭根本不起作用
1981年,彭艺灵进入公共汽车公司,今年48岁的他,在公司一干就是31个年头。刚进公司时,彭艺灵先当了一年的保安,后来上了2路公交上当售票员。几年后,彭师傅在公司自办的驾训班里考取了驾照,1985年他成了2路车上的一名驾驶员,从此一直忙碌在这条线路上。直到三四年前,彭师傅才转开58路空调公交车。
七八十年代,2路车从西站开往昆明站。当时,昆明的街道是窄窄的,路面凸凹不平,“从文林街到青云街还有一段是石板路,下雨的时候地面亮堂堂的,路面很光滑,开车路过时要非常小心。”彭师傅搜索着记忆中老昆明城的印象。
街边多是木质结构的房屋,且多以绿色、红色居多,如今还能“欣赏”到这类房子的大概就剩下龙翔街以及花鸟市场等为数不多的几处老地方了。
>当时,挨近街面上的房子普遍只有两三层,瓦有圆的,有宽的,但清一色都是灰褐色的。早上五六点钟,街头卖米线、烧饵块的就已经在路边支好了摊,专等着街坊们拿角角钱和粮票来吃东西;而卖菜的也会自发形成一个市场,为前来赶早市的人提供新鲜的各种蔬菜。“武成路和长春路上都是商铺,街上人挤人,开公交车就像是在‘血盆里面游泳’。”彭师傅回忆着当时行车的路况,得意地说:“当时跑市郊的中巴车司机都是很佩服我们的开车技术的。”
丁师傅说:“当时,武成路一到节假日全部都是人,连路都看不见,现在想想头都大了。车子靠站的时候喇叭根本不起作用,就是靠售票员用一根铁棒敲打车身,边打边喊,‘车来了、车来了……’到后来行人就习惯了,只要听到敲击声就知道是公交车来了。”
1978年,当了三年知青的丁文祥刚回到家,恰逢公交公司招人,他顺利通过考试,学完驾照后就成了2路车的一名公交司机,如今的他已经54岁了,仍然开着2路车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
乘客挤车 脚着不了地 脸被挤得贴玻璃
“公交站台,人山人海;有人看报纸,有人啃烧卖;上班的上学的站一排,躲在后面么么谈恋爱……”你听过《挤公交》这首歌吗?有网友为了调侃公交的拥挤不堪特地编了这首歌。其实,挤公交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七十年代末,乘公交3分钱起价,按照距离的远近分别收6分、8分、9分、1毛2,最贵的1毛5。那时候,乘车的大都是上班、上学、坐火车赶时间的人,当时由于公交车少,车子小,车况又差,一到上下班高峰期,车上就挤得不得了。
“坐车比的是谁的力气大、速度快,只要看到车子一来,大家都跟着车子跑,门一开立马挤上去。”丁师傅说,“因为车少,你不知道下一趟到底什么时候来,为了赶时间,你就得使劲挤上去,认识驾驶员的还会‘走后门’从驾驶室上车。有时候没法上了,乘客就会拉着车门硬挤,有乘客的脸都被挤得贴在挡风玻璃上,我要右转弯时就得站起来身体侧向左边够着头看路,然后对乘客喊‘你们偏着点,我要转弯’。”
“记得有一次从火车站出来,一个瘦瘦的小姑娘和她的一个同伴坐我的车,我就听到小姑娘和那个同伴说‘我告诉你,我的脚没落地’。”回忆起以往的经历,丁师傅呵呵笑了起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变化了,公交线路、车辆也随之增加,乘客坐车的选择多了,虽然交通很拥堵,乘车的人依然很多,但是很鲜见脸贴玻璃的情景了。
人际关系 曾经乘客变熟人 如今同事间都很陌生
七十年代,进入昆明的外地人还不多,每天乘坐2路车的都是沿线上班的人,一来二去,和丁师傅成了老熟人,就连沿线周边的店铺工作人员,看到丁师傅的车路过,也会点头微笑打招呼,丁师傅当时去吃个米线那可是享有优先权的。丁师傅说:“记得当时,有很多农民早上要坐车到市区卖菜,有的农民就会送给司机一点蔬菜或者鲜鱼,熟了之后还会邀约司机到家里去玩。”
说到现在的乘客关系,彭师傅感慨:“现在车子越来越多,坐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反而越来越疏远了,就算是每天在同一个站坐同一路车的人都不可能认识,更不要说成为熟人了。此外,虽然城市扩大了,道路宽了,但道路却越来越拥堵了,很多乘客等久了就会冲我们发火,我们也是有苦说不出。现在公车更难开了,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只希望乘客能多理解我们的工作。”
丁师傅感叹:“以前的人容易相处,不自私,在车上踩到别人道个歉就行了。现在,有的老头老太太七八十岁了,为了争个座位都会打起来。同事之间也一样,几十年前车子坏在路边了,其他同事见到了会主动停车问你是不是要帮忙,现在,你不主动下去拦车,是没有人会理你的。”
时代变化 “上车请买票”到“上车请刷卡”
“上车的乘客请刷卡,无卡请投币1元……”现在大城市的公交车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报站,GPS自动语音报站系统大大方便了乘客,也减轻了公交司机的劳动负担。
然而,先进的技术并不是一直就有的。在1995年以前,昆明公交均实行人工售票,每辆车配备两个售票员,串联式的则有三个,每个门都可以上下车。“卖票也是一项技术活,票很薄很小,撕票的速度要快,还不能撕错,多撕了得由自己补上。”彭师傅说,后来公交公司为方便经常乘公交车上班、上学的人,就推行了公交车月票。
1995年,随着公司的改革,5路和23路开始试行无人售票,票价调整到5角。1996年2路车开始无人售票,乘客开始按照前上后下的秩序上下车,这一举措推行得很成功,后来在其他线路的车上实行。
昆明的公交一开始就实行定点停靠,有站牌,尽管只是一根铁杆上面有一块小牌子,快到站时售票员就得放开嗓门告诉乘客到站了,一天下来,有的喊得嗓子都快冒烟了。后来车上配备了音响,可以使用话筒报站。到1991年有了报站器,但仍需要驾驶员按按钮,直到2004年公司引进了GPS电子报站器,驾驶员才不用再烦恼报站这件事了。
如今,昆明公交已经发展为线路288条,公交车38000辆,公交见证和记录着60年来昆明城市发展的足迹。
温馨提醒
昆明公交已经陪昆明人走过了60年,在这60年里,你有没有和公交车合过影,又或者有没有公交老照片。如果有,请联系本报记者18687166207,说说公交老故事。
新闻链接
昆明公交线路半个世纪的变化
20世纪
50年代:2条线路21辆公交车总线路长为10公里
80年代:34条线路(其中市区和远郊各占一半)322辆公交车总线路长994公里
90年代:49条线路550辆公交车总线路长1621公里
1999年:81条线路1093辆公交车总线路长1915公里
21世纪
2000年:89条线路1171辆公交车总线路长1934公里
2006年:166条线路(其中包括2条学生专线、附10路和附6路)2508辆公交车总线路长2597公里
2007年(截止到5月):169条线路(含新开的K1线)2608辆公交车总线路长2658公里
2012年:公交线路288条,公交车38000辆。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