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作为重庆市首条四星级标准化文明线路,公交118线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在轨道公司,还有平均年龄25岁的“巾帼班”,驾驶着地铁列车奔驰在轨道一号线上。不少“80后”通过辛勤付出,逐渐成为重庆公共交通第一线上的“明星”。
从“椒盐普通话”到服务明星
2005年,年仅18岁的刘超作为一名劳务工,从技校毕业派遣到118线做乘务员,这位年轻的女孩子,信心十足地走上岗位后才发现,工作并不如她所想像的轻松、简单。近日,记者来到干净整洁的118路队11120号车上,刘超回忆起以前的经历,仍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来自农村,地方口音很重。可是,工作要求说普通话,一说又要惹人笑。”
“当时,为更好地掌握这一基本服务技能,不但把所有的服务用语标注拼音,反复练习,而且模仿播音员发音,看见广告字牌就想那上面的字应该怎么读,不会就立刻翻字典。”刘超说。
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学习练习,刘超在车厢报站与喊话时不再地方口音浓厚,不再说“椒盐普通话”,还获得语委颁发的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并在2008年一汽巴士举行的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通过市民投票评选,她还成为“首届十佳乘务明星”。
在刘超身边,有一样东西――放在票盒里抽的的笔记本,特别“显眼”,一有空闲,她就会随时翻看书写。翻开这个笔记本,会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乘客的建议和她的服务心得:对待乘客要心怀一个“爱”字,突出一个“帮”字,解决一个“难”字……
“我们的付出与帮助,会带动乘客的文明行为。”刘超介绍,有一次,车进松树桥车站时,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上车。车停时间较长,刘超主动搀扶乘客上车,同时向车上乘客解释,看似普通寻常的举动却带动乘客主动让坐;车到上清寺残疾人要下车时,让座的乘客还来和刘超一起帮助搀扶下车,拥挤的车厢过道上,乘客们也主动让出一条“绿色通道”。
如今,118线全线长39.5公里,共有48个站点,年载客1000万人次,年运营300万公里,作为该线路的一位普通乘务员,一天要报280个左右的站点,至少进行430次的安全喊话,要说800余次的“请”、“您好”和20余次景点宣传,要对至少11名特殊乘客进行搀扶和给30余名老人找座位。
80后美女地铁司机成为“老师傅”
驾驶着地铁,在地下空间穿梭,很多人眼里,这个职业显得很神秘。重庆有一个由“80后”美女地铁司机组成的“巾帼班”,是否更加让人羡慕?记者从重庆轻轨集团了解到,这个“巾帼班”,现有成员8名,平均年龄25岁,其中,最大年龄为28岁,最小年龄为23岁,他们一出现,总会吸引不少目光。
更让人惊讶的是,她们在成为一名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司机前,有的是较早开通的轨道交通2号线员工,有的是报社实习记者、广告公司策划,有的是电信公司客服代表、婚纱摄影工作室化妆师、高校应届毕业生……
“专业背景虽要求不高,选拔考验却相当不易。”路口地铁站的换乘室里,今年24岁的周晓旭告诉记者,他们经过了八个月的层层选拔和考验,最后才幸运地如愿以偿,而沉着冷静是选拔前提之一。面试中,一般没有思考时间,要立即回答教官问题,如果慌张,一般会被淘汰掉。
培训期间,地铁1号线在建中,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及条件相当简陋,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学习室,“巾帼班”的8名女司机和男司机们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板房内,进行安全学习及技能培训。酷暑难耐的七月,板房内没有空调,蒸笼式的空气愈加使人觉得窒息。每天,“巾帼班”的成员还要随身携带碰上工具箱和沉重的背包,数次穿梭于由数百级台阶组成的的简易通道,双脚都磨出了老茧。
正式工作后,有一次车行至终点站,连接司机室与乘客车厢的间闭门无法打开,这让周晓旭至今难以忘掉。晚点三分钟以上会发生事故,怎么办?冷静帮助了忙!周晓旭根据培训所学,强行打开一扇乘客车厢车门,从1.3米高处跳下,再从侧面翻入驾驶室打开间闭门,最终确保列车准点运行。
自2011年7月1日组建以来,“巾帼班”主要承担列车的正线运行,驾驶列车出入段、专运列车的开行,以及列车运行时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救援。目前,她们这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女孩,已经变身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平均每人安全行驶十几万公里,并带出多名优秀“徒弟”,在我市逐渐壮大的轨道交通线上辛勤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