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益当头 上海公交改革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5 2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改革?

    目前,上海的一个公交系统就有40多个投资者,大多是上市公司、私人资本。以巴士集团为例,虽然大股东是交投集团,但交投所占股份也只有22%左右。“我认为,公交作为公益性行业,就应该是国家说了算。”上海市公交行业协会秘书长姜培顺说。

    在他看来,现有体制下的差异性与公交公司的不平衡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也导致政府很多政策无法实施。比如,各公司在客流量大的区域“抢地盘”,互相交叉、重叠,资源浪费严重,道路拥堵。“每家公交公司的经营都应该是区域性的,即主要在某个区域经营,而不是完全把各自经营的公交线网打散。”

    由于受经营线路客流量差别较大等因素影响,公交企业之间不平衡也很严重。“这种不平衡性导致政府无法补贴,不知该补给谁。”他说,没有补贴,公交企业就不愿意去购买新车、增加车辆配置、缩短发车间隔,不愿意开辟新线、调整线网。“只有改变体制,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当小区附近没有公交的时候,居民该怎样出行?家住桃浦的朱佳租了一辆“上班三轮车”,每天花4块钱上班。附近三四个新建小区居民也要走近2公里才能到公交站。桃浦公交难题已困扰当地居民3年多,就在一月前,区域里莲花小区的1万多业主,出行还只能搭每半小时一班的768路中巴。区、镇政府也多次出面与有关公交企业协调,但效果甚微。

    上海不断扩张,更多的人选择出城居住,他们需要家门口的公交。但在新建小区人满为患之前,隶属上市公司的公交企业,大多不愿赔钱新开线路。768路所属飞云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飞云公司)业务主管刘平贵说,新建小区居民入住率不高,除去上、下班高峰,中间时段很少有乘客。“768路一直在亏,”刘平贵说,“这样的线路开一条亏一条。”

    让上海公交重新“以国有为主导”,是目前破解公交难题的方案。

    现在的困局

    没钱去开亏钱的线路

    部分公交线路亏损严重,没法去开亏钱线路。

    7月10日,普陀桃浦地区莲花公寓附近的768路公交车,终于由10辆较新的大巴车取代了原来的中巴,发车间隔从原来30分钟缩短到现在的15分钟。“这是小区1万多居民争取的结果,也是在市、区人大代表努力下才实现的,”莲花小区居民周慧表示。

    没有公交,居民出行非常不便。“公交公司总是强调新建小区不成熟、入住率低来推脱。”桃浦镇党委书记陈建国也说。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新华给市人大的提案中,要求有关公交公司早日开通桃浦地区新建小区的公交线路、加密班次。

    另一方面,公交企业无力负担更多的亏损。已备768路为例,它所属的飞云公司是上海公交市场化初期的产物。飞云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公司,股权几经变动后,由大众公交西北公司(原大众三汽)管理。数字显示,有250名员工的飞云公司仅仅今年1至6月,就亏损了242万元。“我们现在没法去开那些亏钱的线路。”一位公司工作人员直言。据大众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大众西北公司近些年每年亏损约2000万元,其他很多公交公司也都处在亏损状态。

    现有的公交线路亏损严重,公交线网的合理调整就很难实施。“没有钱去新开线路啊,而调整那些很少有的赚钱线路,谁愿意呢?”一位公交业内人士表示。此外,在现有公交模式下,不同的公司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政府补贴也很难实施,亏损也就很难填平。在这个逻辑循环下,忍受2年的亏损期去新小区开设线路,完全是不现实的。

    12年前的困局

    只有1家公交公司

    1平方米的空间要挤下10个人,拥挤到车门总是关不上

    1996年,上海公交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轮改革拉开序幕。经过半年的酝酿、准备,自1996年1月1日起,改革正式开始实施:撤销公交总公司,下属20个公司全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此同时,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实施的月票制度也于此前取消。

    1996年之前,上海只有一家公交公司,为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简称公交总公司)。总公司拥有8万公交职工、8000余辆公交车(大多为铰接车),承担全市老百姓的出行,其下属有9个汽车公司、3个电车公司和1个电车供电公司(后来又增加到20家公司)。

    当时公交业员工动力不足。“当年全市老百姓出行基本都***公交车解决。”上海市公交行业协会秘书长姜培顺说,当时车厢内,1平方米的空间要挤下10个人,拥挤到车门总是关不上……

    当时,绝大多数市民乘坐公交车都使用月票。据介绍,上海公交自50年代起开始使用“月票”。由于乘客大多用月票,线路每天营收很少。

    公交总公司亏损严重,自1992年开始,政府每年对公交总公司进行固定的财政补贴,而补贴数额也从1992年的2.5亿元逐年增加,至1995年时已经达到了8亿元。总公司再对其下属各公司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补贴,而补贴数额方面,则会更多地考虑“平衡性”,与各公司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系。

    12年前的改革

    撤掉总公司

    (将公交总公司撤掉,其原先下属的20家公司成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并取消月票制度,此次改革大大缓解“出行难”。)

    当时的公交困局,呼吁竞争机制的加入。经过半年的酝酿,改革自199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首先在票制上取消月票制度,同时给予月票持有者一定补贴。对于市民持有的月票,算到1995年11月,而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本市共有176万张月票。体制和机制上,将公交总公司撤掉,其原先下属的20家公司成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此次公交改革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公交行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各公交公司开辟新线、调整线网的积极性,而且大大缓解了上海“出行难”的问题。由于取消了月票,各公交公司的营收大大增加,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竞争机制,更是提高了经营者和司售人员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各公司都积极新辟线路、调整线网,以吸引更多客流。姜培顺说:“一个区域新辟公交线路以后,刚开始都是亏损的,要有2年左右的客流培养期,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公交总公司不愿意新辟线路。”但是改革后,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各公司都争着开辟新线,怕被其他公司捷足先登。1998年的国企改革大潮中,上海公交行业不断引进外资、私人资本、以及上市公司资本。公交总公司撤销后,改为上海市公交控股公司,为现在交通投资公司的前身,负责操作本市公交的国有资产。

    当时的大众、强生、巴士等均为上市公司,并先后介入到公交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的介入,要求经营者必须以利润为前提,进行经营活动。为了增加利润,经营者开始降低成本,缩减职工收入,加大劳动强度。同时,投资者对于公司的考核,也都是与公司营收利润直接挂钩的。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资本,其投入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投资回报率,而非社会效益。特别是上海公交行业引进的主要资本形式——上市公司(大众、强生、巴士等),更是以利润为目的。“其实,这种引进各种资本的方式,并不适应于公益性行业。但总体而言,此次改革是利大于弊的。”姜培顺说,这次改革提升了公交整体效率,出行难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解。

    现在的改革,国有力量主导

    (过度追求利润,使一系列矛盾突出,最大的问题就是线路配置不合理,再次改革已提到议事日程)。

    12年后,上海公交又走到了另一次改革的十字路口。而这次改革的主题和上一次不同。

    随着上海城市的扩张,公交经营“利润至上”的经营理念愈演愈烈,种种矛盾突出:线路配置不合理,部分线路车况差、发车间隔长,职工劳动强度高、收入少……“只有改变现有体制,才能真正体现公交行业的公益性。”有专家这样表示。

    作为上海目前最大的公交企业,“巴士集团”可能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公交集团(或公交公司)或将诞生。虽然政府部门始终都未曾出来正式对此表态,但目前来自业内的消息表明,此次公交体制改革将首先在久事公司系统内部试点,而其初步方案已经基本形成。待方案通过后,便将正式开始实施试点。

    对桃浦居民来说,他们很快就能迎来更多公交线路了。这些线路可能依然会亏钱,但是政府会对这些线路进行合理补贴。飞云汽车公司也即将走完其14年股份化的历程,今年下半年它将并入母公司大众公交西北公司。“报告已经得到了大众集团的批准,很快就能实施了。”大众公交西北公司党委书记赵建荣说。

    “公共交通作为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理所当然应放在首位;同时它也有‘产品’的性质,保持它独立的经营性也是必要的。”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教授说,“上海公交由政府主导投资将是正确的选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8-12 19: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