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dl.house.sina.com.cn 2011年08月26日08:12 半岛晨报
每年的委员提案都会关注民生热点,提案也是政协问计民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提案中反映的问题现在怎么样,到底有哪些可行的解决办法。随着相关部门陆续对2011年的委员提案进行答复,本报今日开通专栏,对提案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跟踪解读,同时公布一些项目最新的进展。
哪里建大居民区,哪里就容易拥堵,哪个地段高层多,哪个地段的交通压力就大。能不能在居民区建设规划时,让交通拥堵有个提前预防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今年已有多名市政协委员就此提出提案,包括控制主城区高度、在项目建设前开展交通影响评价等等。市规划局答复称,“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技术标准正在制定,年底就可出台。
A。能不能盖楼?
提案:建小区应该先算“交通量”
目的:防止人多车多影响交通
市政协委员、市政设施修建公司总工程师丁银萍表示,在国外发达的城市,政府部门在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时,迫切需要知道该项目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相应的改善措施,用以判定该项目的建筑性质、建筑规模是否合适。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也已开展交通影响评价。
最近几年,大连车辆增加很快,土地开发强度很大。一些大型开发项目,诸如各种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客运站、组团住宅小区等项目的建设将逐渐从城市中心区蔓延到郊区,使得交通压力骤升,但是项目建设并没有“交通评价”,于是就出现了“拥挤的马栏子”、“艰难的泡崖子”、“心酸的溪之谷”。
丁银萍建议,一个项目开发后,要计算出出行需求,这个“交通量”是否在周边路网承受范围内,为此,大连应组建交通评审专家库,启动“交通影响评价”,同时出台征收交通影响费的政策和标准,让项目建设提前为交通拥堵“埋单”。
答复:年底出台“交通影响评价”
背景:2000年起已着手做类似的评价
针对丁银萍的关于“开展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提案。市规划局在近日的答复中表示,规划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一直十分关注项目的交通分析方案。而且从2000年开始,要求老城区的部分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并根据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结论,对建设项目方案进行优化后,再进行审批。 2010年 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结合大连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今年已经组织编制《大连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年内将颁布实施。未来市规划局将按照国家和市政府的这些规定,规范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
B。可以盖多高?
问题:楼层太高极易增加人口密度
提案:降低楼高,道路改造跟上
市政协委员、大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庆丰表示,在主城区内,近年来开发建设的商品小区,不仅楼层迅速增高,而且密度不断加大。许多新建小区二十几层、甚至超高层建筑屡见不鲜。城区楼房高度增加,不仅破坏了山海的自然景观,也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形成不堪重负的局面。
张庆丰在提案中称,许多新建小区的周边道路,没有实现小区建设与小区周边道路规划改造同步进行,小区建设大手笔,高标准。而周边道路没有及时得到相应改造和拓宽。形成了建设一个小区,住进一批居民,出现一片道路拥堵的现象。
张庆丰建议,在小区审批建设的同时,一个是对周边道路进行勘察规划改造,一个是降低城区“高度”。
答复:严禁侵占山林地的建设项目
目的:确保合理的建设容量和城市景观
市规划局在近期提案答复中称,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加之中心城区用地局促,大连历史上就形成了在山林周边建房的情况,并且建筑层数和高度也有增加的趋势。
大连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今后的审批将严禁侵占山林地的建设项目,对邻近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预留出安全距离并协助好土地部门、城建部门和执法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山林绿地的保护工作。对于开发建设强度带来的建筑高度问题,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控制要求进行审查,确保合理的建设容量和城市景观。
市政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与小区建设同步配套的问题,根据道路的不同级别,原则上属于市政道路的由城建部门修建,属于小区道路的由建设单位修建。市政路建设由主管部门拟定年度工作计划,在个别新建小区会有一些时间滞后。以后加强两个部门的衔接,确保新建小区对外交通顺畅。
相关新闻
凌水6万居民天天“钻口袋”
今年年初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大连海事大学道桥所教授、博导孙宗光说,“住宅过度开发,人口超负荷”也是拥堵原因,大连交通拥堵最重的地区之一凌水地区就属于因住宅激增受的影响。
仅以大山村为例,从2003年以来新增了8个小区,总户数将近7000户,加上凌水路尽头原有的百合山庄、华兴山庄、凌秀园等住宅小区,群山环抱的狭长地带目前已聚集了6万人。孙宗光估计凌水地区早高峰出行的机动车将近5000台。凌水地区的交通现状,孙宗光形象地把这里称为一个“口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