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北京开始在公交站台上着手建设公共秩序文明,排队候车这一文明行为,已经成为大多数市民的出行习惯。但是,一些公交站台并不能满足人们候车排队的需要,有的过于狭窄,有的十几条线路停靠站点挤成了大疙瘩……本报经常能接到市民乘客这方面的反映。为此,本报记者走上街头多处采访市民反映排队不便的公交站台,进行深入调查。
昨天,记者在走访的定慧桥、牡丹园以及崇文门等3处公交站时发现,站台小、乘客多、难排队,是候车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
现状一
定慧桥北:车站扎堆儿
时间:傍晚6时30分
记者沿着西四环内环方向的辅路向北走,刚过定慧桥,眼前便出现了一道近5米宽的人行便道,便道边上有一片绿地。沿着人行便道,记者向北还未走出100米远,这条人行便道便骤然缩水,宽度从5米一下子减至2米。在这缩水了的“喇叭口”处,记者发现了一道设置狭长的公交站。
3个公交站牌错落有致地竖在人行便道上,站台里除了遮雨棚,站台的路面上还挖出了1米见方的树坑,栽种着树木。记者看到,因为没有覆盖物,每个栽种树木的坑近10厘米深,有的树坑里还淤积着前些日子的降雨。
遮雨棚、树坑占据了站台的几乎三分之一的面积。不少候车的乘客只好贴着遮雨棚的边儿站着等车,有的乘客甚至站到了站台下的柏油路上。文明乘车监督员王师傅的包上别着一只500毫升的水壶,里面的水已经快喝没了。“车多,等车的人更多。”正说着,一辆公交车进站,来不及和记者多说,王师傅连忙挥起了小旗:“740路公交车进站,大家请按秩序上车。”
指着水壶,王师傅一边弹着身上黏着的腻虫,一边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车站人多,在她当班的这两个小时里,喝光一壶水是常有的事儿。“要是天再热点,我就得多背点水,不然这一壶根本就不够喝呢。”
之所以要这么费力的疏导乘客,王师傅说,停靠站台的公交线路有18条,但是车站的面积却这么小,所以乘客到了这儿根本就排不了队。“我们只能在车来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现状二
牡丹园:换乘人太多
时间:清晨8时
在北太平庄路与北土城西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东南角,有一个位于主辅路间隔离带上的公交站,这就是牡丹园公交车站。记者调查采访时,正值早高峰,站台里已经有不少等候公交车的乘客了。记者发现,12条公交线路要从这里经过,公交站台里地面上画好的候车线早已被磨掉。不少乘客不知道在哪儿等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便来回在站台上溜达。
记者注意到,公交站台设置的隔离带仅2米宽,加上遮雨棚、护栏、公交站牌和栽种在隔离带上的大树,站台显得特别狭窄。一些候车的乘客不愿挤在狭窄的站台上,直接站到了辅路上等车。
“这儿的地方太窄了。”文明乘车监督员刘师傅一脸无奈,因为紧邻着地铁牡丹园站。这里变成了“交通枢纽”。“很多下了地铁的乘客都会到这里倒换公交车。”担心路堵,不少乘客选择了地铁加公交的换乘模式,这也就导致了小小的站台一下子要接纳数十位的候车人。“早上还稍微好一点,晚高峰的时候,这里的人更多了。”刘师傅说,有时候人多的情况要一直持续到晚上七八点。“高峰时段会出现堵车,车不来,乘客们都堆在站台上,常常是站台上和站台下都是人,我们只能用喇叭使劲儿喊,让大家小心进站的公交车。”
现状三
崇文门西:不敢加护栏
时间:下午5时30分
站在崇文门西大街南侧的公交车站,一抬头就能看到马路对面同仁医院。再顺着公交车站往东走,就是一片繁华的商业区。一到下午5点钟,在车站里候车的乘客立即多了起来。记者注意到,这处公交车站里共有10条公交线路。因为站台窄,旁边的绿化带又用1米多高的铁栅栏拦着,再加上下车的客流,一些候车的乘客只好贴着人行便道的边缘排起了长队。
和记者调查的前两处公交站台不同的是,崇文门西侧的公交站台上并没有加装护栏。“地方太窄了,如果再装上护栏,那站台又要往里缩水20厘米。”文明乘车监督员杨师傅说,以前站台上是装有护栏的,但后来修路时就拆掉了。所以遇到车进站、站台里人又多的情况,监督员们只好挥着小旗,努力疏导乘客不要站在站台下的公交车道上,以免被车碰着。
杨师傅说,因为紧邻繁华的商圈儿和大医院,上班族和看病的病人特别多。公交车一进站,他们就得高度紧张起来。“早上是看病的人多,这上车的和下车的都扎成堆儿了,就怕乘客出现了磕碰的情况。”杨师傅一边挥动着小旗引导乘客,一边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乘客们也经常向他们抱怨,希望可以排队按秩序上车。“关键是地方太窄,这怎么让大家伙儿排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