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以来,我市市政公用系统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进取,克服困难,努力奋斗,市民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满意度与幸福感不断提升。
现在,党的十七大刚刚闭幕,“市政公用人”更加明确了发展方向。市政公用系统将在十七大精神的引领下,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在供水、供气、水环境、道路出行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使市政公用事业再上新台阶。
水环境:玄武湖水质20年来最清
带上鱼竿,约上几个老友,坐在秦淮河旁,享受垂钓带来的休闲快乐,这成为家住瑞金路的夏老伯退休后最快乐的事。而激发他这个兴趣的,正是家门前日益变清的秦淮河。
如今,在南京享受垂钓兴趣的市民远不止夏老伯一个。为给市民呈现出水清岸绿、河中有鱼、人水相亲的景象,2005年,我市启动了“7344”三年治水工程,包括整治外秦淮河等7条水系、玄武湖等3个湖泊,新扩建4类污水处理厂站,铺设400公里雨污水管道。
五年来,通过“7344”治水工程项目,将长江水经过上元门水厂沉淀后引入玄武湖,对缓解玄武湖的富营养化起到了明显效果。市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目前玄武湖的水质已稳定在4类,能见度已达到70—100厘米。监测数据表明,今年是20年来玄武湖最清澈的一年。水体透明度比以前的30—50厘米提高了1倍。
“比起前几年,玄武湖要清多了,鱼儿活蹦乱跳。”说起玄武湖变清,在环湖路晨练的市民高兴地说。
流水不腐。要想主城内河水常清,保持桨声灯影,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象,就要从源头上卡住污染源,打通水系。目前,三年治水工程的79个子项目已经完成了50项,龙腾路、小行等11座雨、污水泵站已如期建成,实施了外秦淮河、南河两岸污水截流、上元门引水厂扩建以及白鹭洲、莫愁湖、月牙湖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工程,埋设了300多公里雨污水管道,均已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83%,位于国内同类城市前列,主城内河湖水质趋于好转,达到小康环保指标要求。
今年是“7344”治水工程的收尾之年,河西、城东、内金川河三大水系的环境整治工程将在年底前完工,为三年治水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背街小巷:450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
“没想到,像我们这样拥有95%以上外来人口的‘城中村’,也能被列入全市街巷整治的范围内。”家住黄家圩的居民王才宝兴奋地说。
黄家圩路位于中央门外,由于没有下水道,一场雨后道路要泥泞多日,道路两侧居民家门前堆满了用来“防汛”的麻包和砖块。
急百姓之所急,虽然黄家圩不属于市政养护道路,但2006年,市政公用局仍将其列入了当年185条背街小巷整治范围。
由于黄家圩巷子狭窄,机械设备无法进入,挖沟、运土等全由人工完成,40多名施工人员花费了1个半月的时间,终于让黄家圩焕然一新。如今的黄家圩铺起了450多米长的沥青路,沿道路埋设了长471米下水管道,并设有13座窨井和24座雨水井,还新设置了22盏路灯。
通车的那天,黄家圩的居民放起鞭炮,敲起锣鼓,给市政公用局送去了锦旗。“因为路差,儿子迟迟不肯结婚,如今路修好了,婚车直接开到家门口。”王才宝说。
5年来,我市换上新装的背街小巷共有450条。所有道路大到百万投资,小到只需3000元,都量身定做方案。通过整治让每条街巷都达到路面平整、排水通畅、路灯明亮的标准,有的还配套了休闲绿地,昔日破旧的小巷成了市民锻炼的好去处。走在清清爽爽的小巷里,居民的心情也振奋起来。
此外,连续5年的排水会战,疏浚河道、扩建管网、新建改造排涝泵站,让我市抵御灾害性暴雨的能力大幅增强。今年7月,我市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雨,昔日逢雨必淹的小街巷经受住了考验,主城内没有出现重大灾情。 |
|